暮色将城市边缘的棚户区染成暗灰色,十七岁的周远蹲在锈迹斑斑的铁架床前,手指抚过编程教材卷边的封面。窗外传来父亲醉酒后的叫骂声,混着玻璃瓶碎裂的脆响,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这本用三个月早餐钱换来的书,此刻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微微的暖黄,像极了他心中始终不灭的小火苗。
三年前母亲离家后,父亲彻底沉沦在酒精里。周远白天在建筑工地搬砖,钢筋水泥的粉尘沾满少年单薄的衣衫,夜晚蜷缩在不足五平米的杂物间,借着楼道里昏黄的灯光啃读代码。他记得第一次在旧电脑上敲出"Hello World"时的悸动,那些跳动的字符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他暂时逃离现实的冰冷。
"小兔崽子又在搞这些没用的!"父亲踹开门,酒气扑面而来,"有这闲工夫不如多去搬两趟砖!"编程书被狠狠甩在地上,书页散落开来。周远咬着嘴唇默默捡起,月光从破窗漏进来,在密密麻麻的代码上投下细碎的影子。他知道,自己的未来不能困在这片废墟里。
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傍晚。周远在工地收拾材料时,发现了一台被遗弃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布满裂痕,键盘也掉了几个按键,但接通电源后,主机竟发出了熟悉的嗡鸣。他如获至宝,用省下的钱买来螺丝刀和胶带,一点点修复着这台承载希望的机器。
深夜,周远偷偷接入工地办公室的无线网络,在编程论坛上学习知识。他遇到了一位网名叫"星辰"的程序员,对方被这个执着的少年打动,开始远程指导他。"真正的代码是有生命力的,"星辰在聊天框里写道,"就像你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气。"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远看到了全国青少年编程大赛的通知。报名费要两百元,这对他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他白天在工地加班干活,晚上接些简单的编程外包,帮小商户设计简陋的网页。指甲缝里永远嵌着洗不净的水泥灰,可他的眼睛却越来越亮。
比赛当天,周远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站在豪华的会场里显得格格不入。其他选手大多来自重点中学,背着名牌书包,讨论着最新的编程语言。他握紧口袋里那支用了三年的圆珠笔,走进考场。题目是开发一款社区便民服务软件,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棚户区那些渴望帮助的面孔。
手指在破旧的键盘上飞舞,周远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融入代码。他设计了物资互助板块,方便邻居们交换生活用品;添加了紧急求助功能,一键连接附近的志愿者。当他完成作品时,窗外的晚霞正染红半边天空,就像他心中那团越烧越旺的火焰。
然而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个玩笑。成绩公布前一天,父亲在工地出了意外,摔断了腿。医药费像个无底洞,周远不得不再次放下梦想,白天黑夜连轴转地打零工。他将参赛作品的U盘锁进铁盒,藏在床底最深处,以为那会成为永远的遗憾。
三个月后的某个清晨,周远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请问是周远同学吗?"电话那头传来激动的声音,"你的作品获得了编程大赛特等奖!更重要的是,有科技公司看中了你的创意,想和你合作开发正式版软件!"
握着手机,周远的眼泪夺眶而出。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脸上,他第一次觉得,原来生活真的会在最绝望的时候,为坚持梦想的人打开一扇窗。
签约仪式那天,周远穿着借来的西装,站在明亮的会议室里。大屏幕上播放着他设计的软件演示视频,台下坐着西装革履的投资人、技术专家。当主持人问他创作灵感时,他望向窗外,那里有高楼大厦,也有正在拆除的棚户区:"我的作品诞生于废墟,但我希望它能成为照亮更多人生活的星光。"
如今,周远创办的科技公司己经颇具规模。他开发的公益软件帮助了无数弱势群体,还设立了助学基金,专门资助像他当年一样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年。在公司走廊的墙上,挂着那本破旧的编程教材,书页间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十七岁的他蹲在杂物间里,头顶的灯光昏黄,却照亮了满纸跳动的代码,也照亮了他追逐梦想的道路。
每当有人问起成功的秘诀,周远总会说:"不要害怕身处黑暗,因为每走一步,都是在向光明靠近。真正的光芒,从来都诞生于坚持与希望的碰撞之中。"而那台修复的旧笔记本电脑,依然安静地躺在他的办公桌上,见证着一个少年如何用代码,改写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