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国发出的那封明码电报,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惊涛骇浪。
电波所及之处,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人们都被这振奋人心的消息所鼓舞。
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纷纷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报道宋卫国部解放承德、重创日军的英勇事迹。
《申报》用醒目的标题写道:“宋卫国将军力挽狂澜,热河战场捷报频传,抗日英雄横空出世!”并详细描述了战斗的激烈过程,以及宋卫国指挥若定的风采。
《大公报》则以社论的形式,称赞宋卫国为“民族脊梁,抗日第一英雄”,呼吁全国军民以他为榜样,团结一心,共御外敌。
在上海的街头巷尾,报童们挥舞着报纸,大声叫卖着这条新闻,行人纷纷驻足抢购。
一位戴着眼镜的青年学生,读着报纸,激动地握紧了拳头:“宋将军真是了不起!我们也不能坐视,一定要为抗战出一份力!”
在重庆,一群爱国商人围聚在茶馆里,谈论着宋卫国的壮举。
其中一位富商一拍桌子,说道:“如此英雄,我们怎能不支持?我愿捐出半数家财,助力抗战!”
而这封电报,同样惊动了日军高层。
在日军司令部里,气氛格外凝重。
指挥官们面色阴沉,围坐在作战地图前,商讨着应对之策。
“这个宋卫国,居然能在短时间内解放承德,还对热河其他地区发起进攻,我们不能小觑他!”一位日军将领咬牙切齿地说道。
他们深知,宋卫国的崛起,将对日军在华的战略布局构成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们,怀着满腔热血,纷纷踏上奔赴热河的道路。
有刚从大学辍学的青年学生,背着简单的行囊,怀揣着报国的决心;
有闯荡江湖的热血汉子,手持大刀,渴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还有从海外归来的华侨青年,带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希望能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位名叫林宇的大学生,原本在北平的高校求学。
看到报纸上宋卫国的事迹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学业,收拾包袱,踏上了前往热河的路途。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历经艰辛,但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
当他终于抵达热河时,望着那飘扬的军旗,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我终于可以为国家效力了!”
在热河省临时首府,前来报名参军的人络绎不绝,队伍从征兵处门口一首排到了大街尽头。
宋卫国看着这一幕,心中既欣慰又感动。
他深知,这是全国人民对他的信任,也是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为了更好地接纳这些爱国志士,宋卫国迅速组织人手,扩大征兵规模,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兵对新兵进行训练。
同时,他继续从系统商城中购置先进的武器装备,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准备。
在训练场上,新兵们在老兵的带领下,刻苦训练。
他们练习射击、刺杀、战术配合,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精准。
虽然训练强度很大,但没有一个人喊累。
林宇在训练中格外努力,他虚心向老兵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技能。
“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跟随宋将军,把小鬼子赶出中国!”他常常这样激励自己。
而战场上的捷报,依旧如雪片般飞来。
奔袭赤峰的部队,在解放赤峰后,乘胜追击,接连攻克周边几个县城。
他们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日军在这凌厉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
向朝阳进军的队伍,也取得了辉煌战果。
他们巧妙地避开日军的防御重点,从侧翼发动突袭,成功拿下朝阳。
随后,他们与其他友军相互配合,迅速肃清了朝阳周边的日军势力。
在各路部队的协同作战下,热河省的日军据点被一个个拔除。
短短数日,整个热河省宣告解放。
消息传来,热河省内外一片欢腾。
百姓们走上街头,载歌载舞,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然而,宋卫国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他深知,日军必然会卷土重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于是,他在解放热河后,立刻着手组织部队巩固防线。
他命令士兵们在重要地段修筑工事,设置防御陷阱,加强巡逻警戒,确保热河省的安全。
同时,宋卫国积极响应各界爱国力量的支持。
他与各地赶来的爱国商人、学者、技术人员等进行深入交流,共同商讨抗战大计。
爱国商人们慷慨解囊,为部队捐赠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
学者们则为部队提供战略建议和情报分析;
技术人员帮助改进武器装备,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在热河省临时首府,一场盛大的军民联欢活动正在举行。
宋卫国站在主席台上,望着台下欢呼雀跃的军民,心中感慨万千。
他拿起话筒,大声说道:“同胞们,热河的解放,是我们共同的胜利!但抗战之路依然漫长,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让我们携手共进,团结一心,把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迎接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声音,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不可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