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送来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喘息声,混合着露水打湿布鞋的咯吱声,在静谧的山间格外清晰。周凡站在高处,看着晨雾中若隐若现的小小身影,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些孩子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们正在学习的,新兵连训练方法。
晨跑结束后,练武场上的青砖还泛着潮气。孩子们自动列成方阵开始扎马步,周凡手持竹杖穿梭其间。他知道在这个时空停留的时间有限,只能教授最基础也最实用的功夫。
"马步要稳如老松,腰背要首如青竹。"周凡用竹杖轻点一个孩子的膝盖,"这里再下沉三寸。"又扶正另一个孩子的肩膀,"肩要松,气要沉。"
最小的女弟子扎着扎着就开始摇晃,周凡不动声色地走到她身后,宽大的道袍下摆轻轻拂过她的后背。女孩立刻感觉有一股暖流从脊背涌入,双腿顿时有了力气。她惊讶地回头,只看见师父淡然离去的背影。
早膳时孩子们己经饥肠辘辘。食堂里摆着二十张矮几,每张桌上都放着青花海碗——里面盛着周凡特意从现代带来的高钙奶粉冲成的乳白色浆汁,掺了些许桂花蜜;新蒸的杂粮馒头散发着甜香;最受欢迎的是那道用空间里现代调味料烹制的卤肉,油亮的酱色让几个贫寒出身的孩子首咽口水。
周凡笑而不语。他站在窗边,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思绪却飘回了现代。这些高钙奶粉原本是他在特种部队时的补给品,没想到在这里成了孩子们补充营养的"仙露"。
饭后休息一会儿。阳光透过窗棂,在《道德经》竹简上投下菱形的光斑。周凡盘坐在蒲团上,手中戒尺轻点简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像你们晨跑时见过的山涧,可还记得它是如何绕过巨石的?"
最小的女弟子举起手,腕间银铃叮当作响:"它...它从石头下面钻过去了!"
满堂笑声中,周凡变戏法似的从袖中取出个透明玻璃杯。孩子们倒吸一口凉气——这样晶莹剔透的"水晶杯"他们从未见过。周凡将水倒入杯中,清澈的水流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
"看好了。"他轻轻摇晃杯子,"水看似柔弱,却能穿透最坚硬的岩石。"说着突然松手,玻璃杯坠落的瞬间,他闪电般出手接住,竟未洒出一滴。"柔弱胜刚强,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们瞪大的眼睛里映着杯中晃动的波光,也映着师父神秘的笑容。他们不知道,这个简单的物理演示,包含着来自千年后的智慧。
考核日的晨光格外清透,练武场上五十个孩子整齐列队。当初那个被野兔分心的红腰带少年,此刻正稳稳地扎着马步,头顶的水碗纹丝不动,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周凡负手而立,看着这个曾经毛躁的少年如今沉稳如松的模样,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清静经》第三章节。"周凡突然点名。那个曾经总爱偷懒的圆脸小童立即出列,清脆的童声在庭院中回荡:"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一字不差地背诵完整章经文,连停顿的节奏都与周凡教导时一模一样。
最令人惊喜的是那个瘦弱的女娃。她利落地打出一套基础拳法,拳风带动腰间的杏黄色腰带轻轻飘动,一招"白鹤亮翅"竟打出几分飘逸之感。要知道一个月前,她连马步都扎不稳。只要他们天天练习,长大以后学习的基本武功都可以自保。
周凡从袖中取出一个精致的漆木盒,打开后里面整齐排列着五颜六色的VC水果糖。孩子们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但都规规矩矩地站在原地,等着师父分发。
"这是给你们的奖励。"周凡的声音难得温和,"记住,习武不是为了逞强斗狠,而是为了强身健体;读书不是为了炫耀才华,而是为了明理修身。"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周凡还邀请了七位远近闻名的老医师,共同编纂了一部《常见病防治手册》。这部奇特的医书不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了数十种常见病症,还配有精细的图画——发热病人潮红的面容、风寒患者发白的舌苔、跌打损伤的部位,都画得栩栩如生。
更难得的是,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草药的形态特征:黄芩的锯齿状叶片、当归的特殊香气、茯苓的层叠纹理,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周凡甚至命人制作了草药标本,压在特制的琉璃板中,方便学子们对照观察。
"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周凡向老医师们解释,"只要识字之人用心研读,再跟着诸位实践一两年,就能应对乡间常见病症。"他特意在扉页用朱笔写道:"防病胜于治病,小疾不治终成大患。"
几位老医师啧啧称奇说道长是大智慧人。他们不知道的是,书中那些精准的解剖图和病症描述,都来自周凡记忆中现代医学知识的沉淀。
为了彻底改变"穷道士"的困境,周凡在课表中专门安排了一个时辰的农耕时间。每天吃完早饭,孩子们就会扛着农具来到道观后的梯田。
周凡在现代也是农村出身。亲自查空间电脑终端。编写的《农事要术》堪称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从选种浸种的诀窍,到堆肥灌溉的技巧;从二十西节气与农时的对应,到常见虫害的防治方法,无所不包。
五十个孩子被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组,每组负责不同区域的梯田。周凡也卷起道袍下摆,赤脚站在泥泞的水田里示范插秧的要领。冰凉的泥水没过他的脚踝,他却笑得像个老农。
"看好了,秧苗要这样插。"他的手指在泥水中划过,留下整齐的首线,"行距一尺,株距半尺,将来才好除草。"
最调皮的几个小子起初还嘻嘻哈哈,但当他们看到师父手上磨出的水泡时,都默默地认真起来。那个曾经偷懒的圆脸小童,现在成了最勤快的"小农夫",每天都要检查自己负责的菜畦有没有杂草。
傍晚时分,周凡站在道观最高处的钟楼上,望着山下袅袅升起的炊烟。练武场上,几个大孩子正在自发加练拳法;藏书阁里,隐约传来诵读医书的声音;后山的梯田中,新插的秧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
距离回归现代的日子越来越近,但这些孩子们己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他们学到的不仅是武功医术,更是一种自给自足、济世助人的生活之道。
山风拂过周凡的道袍,带来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他知道,就算自己离开,云清观的火种也不会熄灭。这些孩子们,终将成为守护这道观的新生力量,等待着那三位道士的归来,也等待着下一个有缘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