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厨娘子:味倾汴梁

第10章 五味杂陈 - 新膳立根基

加入书架
书名:
天厨娘子:味倾汴梁
作者:
帅哥张
本章字数:
8142
更新时间:
2025-06-25

耗子尾巴事件带来的寒意,如同冬日里渗入骨髓的阴风,久久不散。它无声地提醒着刘琳,那绯色官服下的身躯,依旧是无数暗箭觊觎的靶心。然而,恐惧与愤怒只会让人裹足不前。在郑有德一系表面恭顺实则阴冷的注视下,在宫闱深处无形的政治压力下,刘琳做出了最有力的回应——她将所有的精力,倾注于王承恩王公公亲批、内侍省正式划拨给她的那方天地:新膳监造专属小厨房。

这间位于御膳房院落西侧、原本用作储藏杂物的厢房,经过一番修葺,虽仍显局促,却己焕然一新。墙壁重新粉刷,地面铺上了整齐的青砖,几口大小不一、但保养良好的灶台依墙而立,崭新的案板、水槽、一排排定制的储物架和特制的器皿柜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角落里,甚至还隔出了一小块区域,摆放着刘琳视若珍宝的厚壁陶罐、小型石磨、以及她设计的一些特殊模具。窗户开得更大,午后的阳光能斜斜地照射进来,驱散角落的阴影。这里,隔绝了御膳房主体区域的喧嚣与窥探,成了孕育“新派御膳”的摇篮,也是刘琳构建根基的堡垒。

站在小厨房中央,刘琳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新木、石灰和干净灶台的气息。她不再是那个在角落缝隙里偷摸试验的帮厨,也不是单打独斗、如履薄冰的尚膳。她需要一个体系,一支队伍,一套能让“新派”真正落地生根、抵御风雨的章程。

规范:无形的筋骨

刘琳铺开厚厚一叠桑皮纸,磨尖了炭条。她首先要做的,是将脑海中那些源于现代理念、又结合了宋代实际的经验,凝结成可复制、可传承的规则。这不是写菜谱,而是建立一套内部的“新派”操作法度。

《新膳食材初理要则》:

食材验收:详列各类食材(蔬果、肉禽、水产、干货)的新鲜度标准(如鱼鳃色泽、禽类眼球状态、蔬果弹性与光泽)。强调“验、闻、触”三步法。

初加工规范:针对不同食材,规定去腥、除杂、保脆、锁鲜的标准化流程。如:活鱼需冰镇放血、禽类细毛需用松香纸粘除而非火燎(以免产生异味)、绿叶菜焯水需“水宽、火旺、时短、冰镇”八字诀。

储存要求:明确各类食材适宜的储存温度(冰鉴、深井水、阴凉通风处)、器皿(陶、瓷、木)、时限。强调生熟分离、荤素分区。

《新膳五味调和基准》:

确立“本味为尊,鲜味为魂,五味平衡”的核心原则。

基础味型库:定义并量化(以常用汤匙、茶匙为基准)几款基础复合调味汁的比例(如:基础咸鲜汁、清爽姜醋汁、复合菌菇鲜汁、微酸甜果香汁)。强调“少量多次,尝味调整”。

高汤熬制标准流程(清汤、浓汤、素汤):从选料、焯水、火候控制(文火“菊花芯”)、扫汤次数(清汤需三扫三滤)、到最终成汤的色泽、透明度、鲜度指标,皆有详细步骤和图示。

禁用与慎用料表:明确列出因气味霸道、易喧宾夺主或可能引发争议(如某些药材)而需避免或严格控制用量的香料、酱料。

《新膳意境呈盘法略》:

核心理念:“师法自然,留白生韵,器皿为衬”。

构图法则:借鉴宋画构图,提出“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十二字诀。强调盘面留白面积需占三成以上。

色彩搭配:以食材天然色泽为主,追求和谐过渡,避免过于艳丽刺目。列出常用食材的天然色系图谱。

器皿选择指南:根据菜品意境(清雅、厚重、野趣、华贵)推荐相应的瓷器(定窑白、汝窑青、钧窑彩、龙泉粉青)、漆器、甚至天然器物(如荷叶、竹筒)。

这些写在桑皮纸上、字迹清晰、图文并茂的“规范”,被刘琳张贴在小厨房最显眼的墙壁上,也誊抄了数份,分发给她核心团队的每一个人。它们如同无形的筋骨,为新派御膳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框架,避免了随意性和对个人经验的过度依赖,也让外人难以在流程上轻易挑错。

团队:初成的羽翼

有了规范,更需要人来执行。刘琳的新膳监造,不再是她和小翠的二人转。

小翠(掌案助理): 地位水涨船高,成了刘琳最得力的副手。她心思细密,记忆力好,主要负责食材的验收、记录、储存管理,监督基础规范的执行,并开始学习基础的调味汁调配和高汤熬制的火候看管。刘琳有意将她培养成“新派”理念的坚定执行者和未来的技术骨干。

赵师傅(特邀顾问): 虽不首接参与“新派”烹饪,但赵师傅对食材基础处理、传统火工的理解无人能及。刘琳以“尚膳”身份,也出于对长者的尊重,定期请赵师傅来小厨房“指点”基础刀工和灶台火候的掌控。赵师傅话不多,但每次点拨都切中要害,尤其对年轻学徒的指导,效果显著。他的到来,无形中为新膳监造增添了传统技艺的厚重底蕴和一份权威背书。

李二柱、孙小满(帮厨/学徒): 这是刘琳从御膳房底层发掘的两个苗子。李二柱二十出头,刀工扎实,沉默肯干,对食材有天然的敏锐;孙小满才十六七岁,机灵好学,对刘琳的“意境摆盘”充满好奇。他们成了新膳监造的专职帮厨,负责食材的初加工、器皿清洗准备、以及协助熬汤等基础工作。刘琳亲自教导他们理解《初理要则》和《调和基准》,并允许他们在完成本职后,旁观核心菜品的制作过程。

画工张(临时特邀): 一位在文思院供职、擅长工笔花鸟的低阶画工。刘琳通过孙德海的关系,偶尔请他在非当值时间前来,支付少许酬劳,为新菜品的意境摆盘提供构图建议,甚至绘制简单的摆盘草图。这成了新膳监造的一项“秘密武器”。

小厨房里,渐渐有了秩序井然的忙碌景象。清晨,小翠对照《初理要则》一丝不苟地验收送来的食材,李二柱和孙小满则根据当日菜单,按规范进行清洗、切割、腌制等初加工。灶台上,按照《调和基准》熬制的清汤在厚陶罐里文火慢炖,汤面平静如镜,只有极其细微的波动。刘琳或是在主灶前,专注地调试着一道新菜的酱汁平衡,或是与画工张低声讨论着下一场宴席的摆盘构思。赵师傅偶尔背着手踱进来,目光如炬地扫过李二柱的刀板,或是指点孙小满灶膛里柴火的分布。一种专注而充满生气的氛围,在这方寸之地弥漫开来。

菜单:行走的招牌

“新派御膳”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和试验品,它需要一套能经受住考验、并能稳定呈现给特定受众的“招牌宴席”。刘琳结合宫廷中层(妃嫔、中高级官员)的饮食习惯和审美偏好,避开最高规格宴席的雷区,设计了一套名为 “西时清韵” 的固定菜单,用于非御前、但较为重要的宫廷小型接待或妃嫔间的私宴。

冷盘: “荷塘小景”(夏) / “秋山拾趣”(秋):延续“荷塘月色”、“春山如笑”的意境风格,根据时令变换主食材(夏用鲜藕、菱角、莲子;秋用菌菇、栗子、山药),造型精巧,口味清爽开胃。

主菜(二选一):

“翡翠鱼跃”:选用时令河鲜(如鳜鱼、鲈鱼),精准蒸制保持极嫩,淋上以荠菜汁或菠菜汁调色、辅以火腿菌菇熬制底汤的翠绿色薄芡,点缀鲜果,形态生动,寓意吉祥,口感鲜嫩清爽。

“松蕈镶肉”:取肥瘦相间猪肉手工细切粗斩成茸,酿入新鲜松蕈伞盖内,先煎定型,再用菌菇高汤文火煨透。成品菌香浓郁,肉馅鲜嫩多汁,滋味醇厚而不腻。

羹汤: “玉簪芙蓉羹”:以鸡茸、豆腐为主料,熬制至羹体细腻如芙蓉,加入翠绿的豌豆苗尖(形似玉簪),清鲜雅致,温润养胃。

点心: “琥珀流心” / “玲珑水晶包”:延续“琥珀流光”和“雾里看花”的成功,成为新派点心的标志。前者晶莹剔透,内裹流心果酱;后者皮薄馅鲜,透色朦胧。

这套菜单,既有“新派”标志性的意境摆盘和清新风味,又保证了核心食材的稳妥(鱼、肉、豆腐、时蔬)和烹饪技法的扎实(蒸、煨、羹),避免了过于冒险的创新。它迅速在宫廷中层圈子里打开了局面。

张贵妃再次举办赏花小宴,点名要用“西时清韵”全席。宴后,她对那道“翡翠鱼跃”赞不绝口:“这鱼肉,嫩得入口即化,那绿色的芡汁,看着清爽,吃着更是鲜香满口!比那些油腻腻的炖肉强上百倍!” 几位诰命夫人对“琥珀流心”和席间的整体意境氛围印象深刻,私下纷纷向相熟的妃嫔推荐。

一位负责接待外邦使臣(非最高规格)的礼部官员,在尝过新膳监造操持的“西时清韵”后,特意向内侍省递话:“刘尚膳之宴,清雅别致,风味独特,颇显我大宋文化底蕴与待客之诚,使臣亦赞不绝口。”

口碑,如同水波,一圈圈荡漾开去。“新派御膳”不再仅仅是刘琳个人的奇思妙想或御前的惊鸿一瞥,它开始成为一种被宫廷中层认可、甚至主动寻求的饮食风尚。御膳房的格局,悄然改变。郑有德执掌的传统派,依旧把持着祭祀大典、最顶级宫宴和官家大部分日常膳;而刘琳的新膳监造,则稳稳占据了一块独特的生态位,成为御膳房除传统派之外,不可或缺的又一重要流派。源源不断的订单飞向新膳监造的小厨房。

深秋的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宽敞的窗户,将小厨房内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灶膛里的火苗稳定地跳跃着,舔舐着锅底,炖煮的清汤散发出醇厚而内敛的香气。案板前,李二柱正全神贯注地按照《初理要则》处理着一筐新鲜的冬笋,刀起刀落,节奏沉稳。孙小满蹲在灶台旁,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汤面的微澜,对照着墙上贴的图文,学习判断火候。小翠则拿着清单,仔细核对明日一场郡王妃私宴所需的器皿是否齐备。赵师傅背着手站在门口,目光扫过忙碌的众人,最后落在主灶前刘琳的身上,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刘琳刚刚调试好一道新研发的、以发酵米浆为底味的酱汁,她用小银勺沾了一点,细细品味,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某个平衡点的微调。炉火的光映在她专注的侧脸上,那身绯色的尚膳官服,在暖光下显得格外沉静。

她放下银勺,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这间井然有序、充满生机的小厨房,扫过她初步凝聚起来的团队,扫过墙壁上那些凝聚着她心血的“规范”,最后落在灶膛里那跳跃不息、带来光明与温暖的火焰上。

心中五味杂陈。有艰辛筑业后的欣慰,有理念生根的满足,有对团队成长的期待,也有对前路依旧险峻的清醒认知。那些暗处的冷箭,郑有德阴鸷的眼神,王公公微妙的制衡,政治的阴影,并未远去。但此刻,在这方被她亲手打造的、新派御膳的根基之地,在这炉火正旺的灶台前,刘琳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脚踏实地的力量。

她己不再是随波逐流的浮萍。在这深宫御膳的“五味”江湖之中,凭借智慧、汗水、不屈的坚持和一套初具雏形的体系,她终于初步调和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虽不大却稳固的“乾坤”。这乾坤之内,炉火正旺,新味方生。而乾坤之外,更大的风浪,或许己在酝酿。

第三卷终。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