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武三年,西北大旱。赤日炙烤着龟裂的大地,枯黄的麦茬在风中瑟瑟发抖,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苦难。官道上,一辆青布马车疾驰而过,车轮碾过扬起的尘土,如同一条蜿蜒的黄龙。
车厢内,楚训掀开一角车帘,望着窗外满目疮痍的景象,眉头紧紧皱起。皇帝派楚训为朝廷新任命的监察御史,他奉命巡查西北灾情,眼前的惨状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路边,衣衫褴褛的百姓成群结队,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一个骨瘦如柴的老妪怀抱着饿得奄奄一息的孩童,对着路过的马车伸出干枯的手,微弱地呼喊着:“行行好,给口饭吃吧……”
楚训心中一阵绞痛,放下车帘,转头看向对面的宁令。宁令协助着楚训一同完成记录。只见宁令面色凝重,手中紧紧攥着一卷文书,上面详细记载着各地上报的灾情数据,但这些冰冷的数字与眼前的惨状相比,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阿训。”宁令打破了车厢内的沉默,“这灾情远比我们预想的严重。各州府虽然开了粥厂,但粮食储备有限,还要每年献祭给魔域,这些粮食根本无法满足百姓需求。更糟糕的是,有些地方豪强趁机囤积粮食,哄抬粮价,百姓们就算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楚训轻叹一声:“朝廷拨下的赈灾粮款,不知有多少能真正用到百姓身上。此次巡查,我们定要彻查此事,绝不能让那些贪官污吏和奸商得逞。”
马车在夕阳西下时抵达了凉州城。城中街道冷冷清清,偶有几个百姓匆匆而过,脸上写满了恐惧与不安。楚训和宁令来到州衙,却发现本该主持赈灾事务的凉州刺史张大人张贵妃的哥哥,此刻正与几位富商在府中饮酒作乐。又是他!
“张大人,如今百姓深陷水火,你身为朝廷命官,不思赈灾救民,反倒在此饮酒作乐,成何体统!”楚训义愤填膺地斥责道。
张刺史醉眼惺忪,满不在乎地说道:“七王爷有所不知,这灾情严重,本官也是无能为力啊。再说了,偶尔放松一下,也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政务嘛。”
楚训冷笑一声:“好一个无能为力!本王听闻,你暗中勾结奸商,囤积粮食,哄抬物价,可有此事?”
张刺史脸色骤变,强作镇定:“七王爷休要血口喷人!这等污蔑之词,本官绝不承认!”
宁令见状,拿出一份密报:“张大人,这是百姓联名举报的书信,还有各地粮价暴涨的证据。你若再不坦白,休怪我们不客气!”
张刺史见证据确凿,顿时瘫坐在椅子上,冷汗首冒。经过一番审讯,张刺史交代了他与富商勾结,私吞赈灾粮款,囤积粮食的罪行。楚训当即下令将张刺史等人收押,同时命人打开官仓,赈济百姓。
消息传开,凉州百姓无不欢呼雀跃。然而,楚训和宁令深知,这只是西北灾情的冰山一角,更大的挑战还在前方。他们决定继续深入各地,彻查灾情,为受苦受难的百姓讨回公道。楚炎两国持续三年的交战许多百姓流离失所。
离开凉州后,楚训和宁令马不停蹄地赶往甘州。一路上,他们亲眼目睹了更多百姓的苦难。有的村庄十室九空,活着的人也在死亡边缘苦苦挣扎;有的百姓为了一口吃的,不得不卖儿卖女,骨肉分离的哭声在荒野中回荡,令人心碎。更有人饿急眼了,拔草根和树皮吃。
甘州城比凉州更加混乱。街道上,饥民们为了争抢一点施舍的残羹剩饭,常常大打出手,甚至有人在争斗中丧命。楚训和宁令来到甘州州衙,却发现这里的官员们个个神情紧张,支支吾吾,对灾情避而不谈。
经过一番暗中调查,楚训得知,甘州灾情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因为有人贪污了米面,这股势力不仅垄断了粮食买卖,还控制了通往甘州的商道,使得外地的粮食无法运进来。更令人震惊的是,这股势力似乎与朝廷中的某些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天夜里,宁令神色匆匆地回到客栈,将一份刚得到的情报递给楚训:“阿训,我打听到,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很可能是当朝宰相的侄子李公子。他在西北豢养了一批打手,强买强卖,无恶不作。而且,他还通过各种手段,将朝廷拨下的赈灾粮款据为己有。”
楚训握紧了拳头:“好个胆大妄为的李公子!不管他背后有多大的靠山,此次我定要将他的罪行公之于众,还百姓一个公道!”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就在楚训准备展开调查时,他收到了一封匿名警告信,信中威胁他若再追查下去,必将性命不保。与此同时,宁令也遭到了不明身份之人的袭击,所幸他武艺高强,才得以逃脱。
“阿训,看来对方己经坐不住了。”宁令擦拭着手中的剑,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们这是在警告我们,让我们知难而退。”
楚训神色坚定:“越是这样,我们越不能退缩。百姓们己经受了太多苦,我们不能让他们的希望破灭。从现在起,我们行事要更加小心,暗中收集证据,等待时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楚训和宁令乔装打扮,混入民间,与百姓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苦难,收集李公子及其党羽的罪证。他们发现,李公子的势力己经渗透到了甘州的各个角落,许多官员都被他收买,成为了他的帮凶。
但楚训和宁令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在百姓们的帮助下,他们逐渐掌握了李公子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的大量证据,一场与权贵的生死较量即将开始。
随着调查的深入,楚训和宁令收集到的证据越来越多,但他们也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李公子得知自己的罪行即将败露,开始对他们展开疯狂的报复。
一天深夜,客栈突然被一群蒙面人包围。楚训和宁令手持武器,背靠背站在一起,警惕地注视着西周。“楚训,今日就是你的死期!乖乖交出证据,或许还能留个全尸!”为首的蒙面人恶狠狠地说道。
楚训毫不畏惧:“你们这些恶徒,作恶多端,迟早会遭到报应!想要证据,先过我这一关!”话音刚落,蒙面人便挥舞着刀剑冲了上来。楚训和宁令奋力抵抗,剑光闪烁,喊杀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这场恶战持续了很久,楚训和宁令身上都受了伤,但他们依然没有退缩。就在他们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一群百姓手持农具赶来相助。原来,百姓们得知他们有危险,自发前来救援。在百姓们的帮助下,楚训和宁令终于击退了蒙面人。
经过这场生死之战,楚训深知不能再等了。他决定立刻启程回京,将收集到的证据呈递给皇帝。然而,李公子早己在通往京城的路上设下重重关卡,企图拦截他们。
楚训和宁令不得不绕道而行,一路上风餐露宿,躲避着敌人的追杀。他们穿越荒山野岭,遭遇了野兽的袭击;渡过湍急的河流,险些被洪水冲走。但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们都没有放弃,始终紧紧护着那份至关重要的证据。
终于,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楚训和宁令抵达了京城。他们顾不得休息,立刻求见皇帝。在朝堂之上,楚训将李公子及其党羽的罪行一一揭露,并呈上了收集到的证据。
皇帝大怒,当即下令彻查此事,并将李公子等人捉拿归案。很快,真相大白于天下,李公子及其党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那些被收买的官员也被革职查办。
李公子一案告破,西北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朝廷重新调配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用于赈灾和恢复生产。楚训和宁令被任命为西北赈灾安抚使,负责具体的善后工作。
回到西北后,楚训和宁令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们重新整顿了各地的粥厂,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发放到百姓手中;组织百姓开垦荒地,种植耐旱作物,为来年的收成做准备;同时,严惩了那些趁火打劫的奸商,稳定了物价。
在他们的努力下,西北大地渐渐有了生机。百姓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村庄里又响起了欢声笑语。为了感谢楚训和宁令的救命之恩,百姓们自发地为他们修建了生祠,日夜供奉。
然而,楚训和宁令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们深知,要让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仅仅解决眼前的灾情是不够的。于是,他们向朝廷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鼓励商业发展等。
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派遣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前往西北,帮助百姓修建水渠,改善灌溉条件。几年后,西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荒芜的土地变得肥沃,庄稼长势喜人;商道重新繁荣起来,各地的物资得以流通;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再也不用担心忍饥挨饿。
楚训和宁令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为百姓谋福祉的誓言。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西北百姓铭记,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守护神,他们的故事也将代代相传,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了正义和百姓的幸福而不懈奋斗。
然而危险并没有解除,李公子的党羽们正在秘密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