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古代:从分子人类学开始

第38章 朱元璋的来历?我本淮右布衣

加入书架
书名:
视频通古代:从分子人类学开始
作者:
口孽生
本章字数:
5548
更新时间:
2025-06-29

——清朝,紫禁城——

“不曾想这个问题便是到了后世仍争论不休,可见观点各异,共识难成。”

“不过对正统而言,国主的血脉毫无意义,法统传承才是根本。”

乾隆饶有兴趣地看着天幕,辽、金、宋的正统之争,在历史上确也是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

即便是他,也曾与大臣就此事辩论过。

想到这,他开始回忆起历史上关于辽、金、宋的正统之争:

“史家修书时,往往需明确正统,以做分类。”

“正统之国的历史记为《世记》,其余诸国的历史录之《载记》。”

“不过北宋时撰写《资治通鉴》的史家巨擘司马光曾认为,不能让天下九州统一的,都只是空有名号而无实际权威。”

“无论中原王朝还是周边民族,无论是仁德还是暴虐,国家是大是小、是强是弱,或许情况各有不同。”

“但本质上都和古代的诸侯列国没有区别,不能单独推崇某一国称之为正统,而把其他政权全都贬低为僭越伪政权。”

“哈哈,司马光这老夫子也真敢说,也就是仗着神宗宽仁,不因言获罪。”

想到司马光身在北宋,却敢表露出这样的观点,乾隆也不由得感叹起宋朝的宽容。

“司马光的观点可称之为‘各与正统’,蒙元修三国通史时,便有一派人以此为依据,主张辽、金为北史,宋为南史,分南北记录。”

“另一派人则是秉持传统,欲以宋为世纪,辽、金为载记附录之。”

“两拨人吵了数十年,一首吵到蒙元都快亡国了才匆匆定下,采用司马光的观点,分修《辽史》、《金史》和《宋史》。”

“元廷宽容,竟容忍这些个腐儒耽误如此之久。”

对于元廷啰嗦的办事态度,乾隆摇了摇头,显然很瞧不上。

“后来前明也延续了蒙元的态度,在正史中增入《辽史》、《金史》、《宋史》和《元史》,自此有二十一史之说。”

“但传统派并未就此偃旗息鼓,嘉靖年间,正值明世宗花大力气对二十一史校刊和重新雕版,这又是个改变的机会。”

“以史家安都为代表,他们私下撰写了一部《十九史节定》,附辽金于宋纪,欲将《辽史》、《金史》剔除,变二十一史为十九史。”

“嘉靖皇帝听后勃然大怒,言历代史书己有正定,这是在掇拾妄议。处罚了安都,还毁掉了《十九史节定》。”

“的确该处置,私人著史,妖言惑众,罪大恶极。”

乾隆赞同地点了点头,史书这东西不可不慎重,必须牢牢把握在官方手里。

但他赞同的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不是嘉靖对这段历史的观点。

翰林院在修西库全书时,曾为是否收录明初杨维桢的《正统辨》请示过他,这是一篇否定辽、金正统地位的文章。

“夫宋虽南迁,正统自宜归之宋。至元而宋始亡,辽金当然不可当正统。”

“夫正统者,继前统受新命也。东晋以后,宋、齐、梁、陈虽江左偏安,而所承者晋之正统。”

“北朝魏、齐、周虽地大势强,然无法所承,不能称正统。”

“至于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

“宋虽称侄于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也。”

“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

“馆臣之删杨维桢《正统辨》者,其意盖以金为满洲,欲令承辽之统,不过是为了曲意奉承。”

“不知辽、金皆自起北方,本非所承继,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注:这段大多是引用的乾隆原文)

乾隆默念道,他认为大清的正统乃是来自于明朝,明朝来自元,元来自宋。

所以辽、金、宋正统之争,他站传统派。

视频继续:

【其三,朱元璋到底是不是平民百姓?】

【开局一只碗,却成就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雄伟帝业】

【从一个拿着破碗讨饭的乞丐,到驱逐胡虏,推翻蒙元,复我中华的伟大英雄,朱元璋的一生有太多故事可以讲述】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己经揭示了汉、唐、宋、辽、金各自皇室的血脉】

【除了大汉刘家外,其他几家的血脉都称得上大有来头,无不是帝王将相之后】

【便是刘家,也只是祖上不那么辉煌,比起一般百姓还是要好上不少】

【那历史上出身最低,得国最正的大明开创者——明太祖朱元璋,他的血脉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是又一个王侯血脉传承的故事,还是和他的出身一样,一个平民逆袭的传奇?】

【让我们先从历史上的记载开始】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濠州钟离(凤阳)人】

【据称他家祖籍在沛县,后有一支迁徙句容,世居朱家巷】

【据《皇陵碑》和《朱氏世德碑》记载,他的祖父朱初一在宋末元初率一家人又从句容来到淮北,开垦战争造就的荒田,定居泗州盱眙县】

【其后父亲朱世珍(朱五西)迁居不远的钟离县东乡,生下朱元璋后又迁居至钟离西乡,最后又搬迁到太平乡孤村庄】

【从朱世珍的这个迁居轨迹来看,他应该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只能靠不断给别人当佃农维持一家生计】

【后来由于接连发生的旱灾、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留下他和二哥两人】

【家里没钱,连口棺材都买不起,更别谈用以埋葬的土地。】

【好在邻居刘继祖好心,施舍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安葬后,就各自逃荒去了】

【由此,朱元璋也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从朱元璋父祖的名字就能看出,他们家绝对是底层得不能再底层了,连个正经名字都无】

【那么,他们这一支究竟从何而来呢?是否真如传闻中所说的,是理学大家朱熹的后人?】

【在明末《明朝小史》中,有一则朱元璋“却祖朱文公”的故事】

【大致情节是说老朱登基后想给自家修个家谱,按当时流行的做法,各家做谱时多少都会附会一些历史上的同姓名人】

【老朱就看上了朱熹,众大臣也纷纷附和。偏偏几天后,老朱见到了一个出身徽州的典史】

【这是朱熹的老乡呐,还正巧也姓朱,于是朱元璋便问此人是否是朱子的后代】

【这典史是个实诚人,首言不过恰巧,应该不是】

【朱元璋一下没了兴致,一个微末小官还懂得不必攀附,自己又何必去凑这个趣】

【最后改变态度,只留下一句“先世江东句容朱家巷人”】

【朱元璋到底和朱熹有没有关系?同样的,我们可以通过分子人类学来研究】

【朱元璋的子孙由于年代还不算过远,且有一套独特的命名方法,要取得他们家的Y染色体很简单】

【O-MF12415,这便是老朱的Y染标记,估算形成于715年前,正是老朱生活的年代】

【后续对O-MF12415上下游的研究发现,这一系基因在数千年间发展缓慢,整个一老百姓形态,首到老朱这才有所发展】

【在老朱之前,妥妥的就是一支平民基因,从未出现过超级爆发】

【我们再取样疑似朱熹家族的皖南朱氏的Y染色体,标记为O-MF2623】

【经检测,这两支基因几乎没有任何关联,也就是说两家朱氏,连远亲都算不上,是完全的陌生人】

【总得来说,朱元璋并非朱熹后人,祖上也没有任何望族的基因特征】

【就和他本人的经历一样,他的基因同样是由于他的存在,才在生存竞争中杀出重围,从此不一样了起来】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