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号”联络艇如同受伤的雨燕,在星尘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滑入TRAPPIST-1e星系外缘一片由密集冰晶小行星构成的“迷雾海”。这里强烈的背景辐射和复杂的引力环境,是天然的屏蔽场,也是“希望镇”抵抗力量预设的紧急集合点之一,代号“归巢港”。
舱内气氛凝重。周佑靠坐在主控台旁的椅子上,闭目养神,但紧锁的眉头和偶尔在左眼深处一闪而逝的微弱蓝光,显示他仍在与体内残留的共生体影响搏斗。戴涵坐在他对面,手中捧着一杯热饮,目光却透过舷窗,投向外面迷蒙的冰晶带。失去“开拓者号”、沦为通缉犯的处境,以及“石头”的牺牲,像沉重的铅块压在心头。
“磐石,扫描附近区域,确认‘灯塔’信号。”周佑睁开眼,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后的沙哑。
“扫描中…检测到微弱加密脉冲,频率匹配‘归巢港’识别码。信号源方位确认,距离:0.02 AU。”磐石平稳的声音带来一丝希望。
“设定航线,静默接近。”周佑下令,目光转向戴涵,带着关切,“还好吗?”
戴涵回过神,勉强笑了笑:“还好。就是…有点不真实。”她看着周佑左眼残留的异样,担忧地问:“你呢?那些…东西,还在影响你吗?”
周佑揉了揉眉心:“像脑子里多了个吵闹的电台,信号时强时弱。大部分是混乱的星辰噪音,偶尔会闪过一些…碎片化的画面,像是共生体网络里残留的记忆。还有…”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深邃,“一丝很微弱,但很执着的‘意念’,像是…渴望自由生长的种子?很矛盾的感觉。”他没有提牧羊人的格式化指令碎片,那只会让戴涵更担心。
“自由生长的种子…”戴涵若有所思,这和她接触共生体光束时的模糊感受不谋而合。她犹豫了一下,看着舷窗外变幻的冰晶,轻声道:“周佑,你想听听…我的家族吗?波士顿的戴家,在整合时代…扮演过一些角色。”
周佑有些意外,但立刻点头:“当然。”他知道戴涵出身学术世家,但从未深究。此刻,在逃亡的星海孤舟上,分享尘封的过去,或许是疗愈也是加深理解的契机。
戴涵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决定人类命运的“大整合时代”初期。
“我的祖父,戴明远,是北美区顶尖的生态工程学家。大整合时代开始时,他是GESC‘方舟计划’北美区生态穹顶建设的核心顾问之一。”戴涵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历史的沉重。
画面在她描述中展开:
炽热的使命感: 年轻的戴明远站在设计图前,眼中燃烧着拯救文明的炽热。他相信穹顶是人类最后的堡垒,倾尽所学设计更高效的水循环、空气净化、垂首农场系统,力求在最小的空间内承载更多生命。他坚信这是必要的牺牲,是延续文明的火种。
荒野的哭声: 一次随GESC评估团外出选址,他们的飞行器掠过一片未被列入“保留区”的、即将被放弃的北美中部大平原。透过舷窗,戴明远看到了下方:绝望的人群在龟裂的土地上徒劳地挖掘着早己干涸的井;瘦弱的母亲抱着哭泣的婴儿,仰望着掠过的飞行器,眼神空洞;简易的坟茔在风沙中若隐若现…这些被冰冷数据代表的“非保留人口”,活生生地冲击着他的信念。一位老同事,因试图将一份记录着“遗弃区”惨状的真实报告递交给GESC高层,第二天就被调离核心岗位,去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部门。
“效率”的代价: 在波士顿穹顶一期工程现场,为了赶在严冬前完成主体封闭,GESC强制要求使用一种尚未完全验证其生态稳定性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戴明远基于专业判断强烈反对,认为风险太大。但命令如山倒。结果,材料在极端温差下发生局部降解,导致一个居住单元区发生致命性的空气泄漏事故,数百人在睡梦中窒息身亡。事故报告被迅速压下,定性为“操作失误”,新型材料在“优化”后继续推广。祖父在事故现场,看着抬出的尸体,一夜白头。他第一次对“必要牺牲”产生了巨大的质疑和痛苦。
沉默的控诉: 祖父开始偷偷记录。不是数据,而是日记。用最朴素的文字,记录下那些被宏大叙事掩盖的个体悲剧,记录下他对“效率至上”的生态的反思。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建造了隔绝死亡的穹顶,却也亲手埋葬了人性中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当拯救变成了冰冷的数字游戏,我们与毁灭文明的天灾,又有何异?”
“祖父的日记,成了家族的禁忌,也是我们后辈了解那个时代另一面的唯一窗口。”戴涵的声音有些低沉,“他晚年在波士顿穹顶的生态维护部工作,郁郁寡欢。他常对我说:‘涵涵,科学是工具,它的方向,取决于握工具的人心。永远不要忘了穹顶之外曾有过的呼吸,不要忘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这句话,刻在了我心里。”
周佑静静地听着,他能感受到戴涵话语中那份沉甸甸的传承和责任感。戴明远的痛苦和反思,解释了戴涵为何在迦南II面对原生微生物时,会如此执着于行星保护的底线——那不仅是公约,更是对祖父教训的铭记,是对“整合之殇”的警醒。
“雨燕号”缓缓穿过冰晶带,前方,一座依托于一颗巨大冰封岩核建造的、结构粗犷却功能完备的隐蔽空间站——“归巢港”的灯光,在幽暗中亮起,如同指引迷途者的灯塔。杨未竟的接应信号,己经传来。
“归巢港”内部充满了粗犷的实用主义风格和紧张有序的气氛。伤痕累累的“雨燕号”被迅速拖入维修坞。周佑、戴涵一行人踏上金属甲板,迎接他们的是杨未竟和一群眼神坚毅、带着明显风霜痕迹的男女——他们是希望镇的核心骨干和来自其他边疆星球的抵抗者代表。
杨未竟大步上前,干练健美的身姿在简易工装下依旧挺拔如松。她用力握住周佑的手,目光扫过他左眼的异样和戴涵脸上的疲惫,沉声道:“欢迎回家,老战友。辛苦了。” 一句“家”,让颠沛流离的众人心头一暖。她的目光转向戴涵,带着真挚的敬意:“戴博士,希望镇欠‘开拓者号’一个无法偿还的人情。你们的遭遇,是整个边疆的耻辱。”
在简朴的指挥中心,气氛凝重。杨未竟展示了希望镇重建的进展——依靠“星尘”秘密渠道运来的聚变核心和生态模块,以及来自其他殖民地的支援,核心穹顶正在艰难修复,E7农场在强化版LGSF保护下重新开始育苗。但联邦的封锁和“牧羊人”的阴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沈振签署了《边疆紧急状态法》,”杨未竟调出情报,“授权安全理事会‘无限权力’维持秩序。增援舰队正在路上,目标不仅是希望镇,还有所有签署《生存权宣言》的殖民地。他们想把反抗扼杀在摇篮里。”
周佑看着星图上的敌我态势,左眼蓝光微微流转,共生体残留的信息碎片让他对牧羊人的“培育者”协议有了更深的寒意:“牧羊人希望看到我们内斗。联邦的镇压,就是他们浇灌‘土壤’的毒药,用来筛选他们想要的‘苗株’。我们不能掉进这个陷阱。”
“但我们必须反击!不能坐以待毙!”一位来自小行星带矿区的代表激动地说。
“反击,但要跳出他们的棋盘。”周佑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经历生死后的大局观,“我们需要一场胜利,但目标不是摧毁联邦舰队,而是…瘫痪他们的指挥链,揭露牧羊人的存在,让地球内部的反抗力量获得喘息和壮大的机会。”
会议持续数小时,激烈的辩论后,一个大胆的计划雏形形成:利用“雨燕号”的机动性和磐石的侵入能力,配合希望镇新组建的、装备了缴获和改装武器的“游骑兵”快速反应小队,对负责该星区指挥的联邦“铁壁”号巡洋舰发动一次精准的“斩首”突袭,夺取或破坏其核心指挥数据链,并尝试截获联邦与牧羊人势力(如果存在)的通讯证据。代号:“破壁行动”。
会议间隙,戴涵在杨未竟的陪同下,参观了正在重建中的希望镇核心区。虽然依旧简陋,但孩子们在临时学校里的读书声,工人们在修复温室的忙碌身影,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混合着合成营养膏和新生植物气息的味道,都透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这让她想起了祖父日记中描述的整合初期,那种在废墟上挣扎求生的坚韧。
在一处相对安静的再生空气循环站旁,杨未竟递给戴涵一杯热水:“戴博士,周佑提到你祖父的事…很令人敬佩。在整合时代,能保持那种清醒和良知的人,不多。”
戴涵捧着温热的水杯,感受着指尖的温度:“谢谢。其实…我的父亲,戴振华,在整合后期,也面临过艰难的抉择。”
戴涵的讲述:父亲戴振华与深渊
“父亲是神经生物学家,在联邦科学院任职。整合后期,社会稳定成为重中之重,神经科学被寄予厚望,‘心灵稳定仪’技术迭代飞快。”戴涵的声音带着一丝复杂。
她讲述的画面浮现:
“摇篮”的隐忧: 波士顿穹顶内,物质生活逐渐改善,但整合时代的创伤和高压管理,让穹顶居民普遍存在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早期神经稳定仪的广泛使用虽然控制了大规模骚乱,但也带来了情感钝化、创造力下降等副作用。戴振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非预期后果”。
“曙光”项目的诱惑: 联邦启动了代号“曙光”的绝密项目,旨在开发新一代神经稳定技术,目标是“精准调节负面情绪,激发积极潜能,打造高度稳定、高效、忠诚的‘摇篮公民’”。凭借卓越的学术能力,戴振华被选入核心团队。项目许诺的资源、荣誉和对“摇篮稳定”的贡献,是巨大的诱惑。
实验的阴影: 在高度保密的实验室里,戴振华接触到了“曙光”项目的核心实验数据。他震惊地发现,为了追求效果和“可控性”,实验对象(主要是穹顶内因精神问题被收容的“不稳定分子”和部分“遗弃者”后代)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不可逆的神经损伤。项目负责人(一位深受联邦高层器重的科学家)冷酷地表示:“为了大多数人的福祉和‘摇篮’的稳定,个体的代价是必要的。科学不应被软弱的束缚。”
父亲的抉择: 戴振华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他想起了祖父的日记,想起了那些被牺牲的“非保留人口”。在一次关键评审会上,他顶着巨大压力,提交了一份措辞严厉的报告,详述了实验的问题和潜在长期危害,要求暂停人体实验,进行彻底的评估。报告如同石沉大海,他本人则被迅速调离核心团队,项目在更隐秘的轨道上继续进行。
家中的教诲: 调离后的戴振华郁郁寡欢,但他从未后悔。他常把年幼的戴涵抱在膝上,指着穹顶模拟的星空说:“涵涵,记住,科技可以探索大脑的奥秘,但绝不能成为禁锢思想的锁链。真正的进步,是让人活得更像人,而不是更高效的机器。不是科学的枷锁,而是它的灯塔。” 他将祖父的日记和自己的工作笔记锁在一起,作为对后代的警示。
“父亲后来专注于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辅助治疗研究,成果斐然,但始终未能进入联邦科学院的最高决策层。”戴涵叹了口气,“但他教会了我,科学家的勇气,不仅在于探索未知,更在于守护人性,敢于在强权面前为发声。这或许就是我在迦南II,面对委员会和联邦压力时,无法妥协的原因。”
杨未竟沉默良久,看向远处正在训练的希望镇自卫军,轻声道:“你祖父看到了整合时代对个体生命的漠视,你父亲看到了它对人类精神的禁锢…而我们现在面对的,是联邦对边疆生存权的剥夺,还有牧羊人对我们整个文明的‘格式化’。戴博士,你家族的‘灯塔’,在黑暗的星海中,从未熄灭。”
就在这时,警报声响起!“铁壁”号巡洋舰及其护航舰队,己经突破了“迷雾海”外围监测网,正朝着希望镇方向高速驶来!“破壁行动”,被迫提前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