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再造大汉徐州始

第71章 仁义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再造大汉徐州始
作者:
昵称不会起呢
本章字数:
5782
更新时间:
2025-06-22

刘备站起身来,走到堂中,背影显得格外挺拔:“‘兴复汉室’西字,非止于口号,更在于行止!若为一己之私欲,行此不义之举,背弃同宗之谊,纵然得了江东,失了仁义,失了人心,又与袁术等人何异?此乃自毁根基之道!备,宁失良机,绝不行此不仁不义之事!”

陈登面色微变,他虽知刘备仁义,却未想到在此关乎基业扩张的关键抉择上,刘备的坚持竟如此决绝。他仍试图争取:“主公!乱世之中,欲成大事,岂能拘泥于小节?刘繇名为刺史,实则无能统御扬州,我军取之,正合其时,且……”

他压低了声音,“待取下丹阳,主公大可善待刘繇,保其富贵尊荣,如此,既得实利,亦全仁名,岂非两全?”

“元龙!”刘备猛地转过身,目光如炬,首视陈登,首接挥手打断了他后面的话,“汝之心意,备尽知!然此事,断不可为!趁虚图利,此非小节,乃失大义!纵使善待于后,亦难掩其前之非!此事,休要再提!”

厅堂内气氛一时有些凝滞。陈登张了张嘴,看着刘备决然的神色,终是将剩下的话咽了回去,脸上难掩失落与惋惜。

张羽适时地放下茶碗,清朗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主公深明大义,以宗亲之谊、汉室大义为重,羽深为敬佩。”

他先肯定了刘备的决定,然后话锋一转,提出了折中之策:“既然主公不愿攻取丹阳、豫章等郡,羽有一策,可安刘繇之心,亦显我主仁义诚信。”

刘备神色稍缓,看向张羽:“子平请讲。”

张羽从容道:“主公可亲笔作书一封,遣使送往曲阿,面呈刘繇。书中言明,我军攻伐袁术,乃为天下除害,绝无觊觎之心。主公与刘扬州同为汉室宗亲,值此汉室倾颓之际,更当相互扶持,共扶社稷!我军愿与刘扬州约为兄弟之盟,永不相侵,互为唇齿。并可承诺若刘扬州境内有贼寇作乱或强敌来犯,我军愿视情况,提供力所能及之援助。”

刘备闻言,眼睛一亮,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大善!子平此策,深得吾心!既全同宗之谊,又明我之立场,更显磊落胸襟!好,就依子平之言,备即刻修书!”

他当即回到案前,铺开绢帛,提笔蘸墨。

张羽接着补充道:“主公,信中还可提一人。”

“哦?何人?”刘备一边书写,一边问道。

“太史子义!”

张羽道,“羽闻此人新近投效刘扬州麾下。可惜刘扬州似乎未能尽用其才,主公可为太史将军担保,向刘扬州力荐。以其之勇略统御丹阳兵马,必能保境安民,令宵小慑服。如此,刘扬州得良将而心安,太史将军得重用而展才,于我而言,亦是借刘扬州之手,为国家保全一位栋梁之才。”

“太史慈?!”

刘备手中的笔一顿,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发出惊喜与追忆的光芒,“子义投了刘繇?”

他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当年在平原,那个为解孔融之困,单骑突围前来求援的雄烈身影。那时他便起了招揽之心,可惜太史慈心念北海老母,婉言谢绝。

“子义忠勇,备素来心折!若能得刘正礼重用,确是好事!”

随即他有些疑惑地看向张羽,“子平如何得知子义近况?还知其未得重用?此等末节……”

张羽心中早有预案,面色如常地答道:“此乃孙简二位先生汇总各地军情所得。”

刘备不疑有他,感叹道:“公祐、宪和办事如此细致入微,连这等细节都能探知,真乃吾之股肱!待回徐州,定要嘉奖!”

他不再多问,提笔在信中郑重地加上了对太史慈的推荐和担保之词。言辞恳切,赞誉有加,并盖上了自己的印信。

写罢,唤来心腹信使,令其快马加鞭,务必亲手将信送达曲阿刘繇手中。

看着信使匆匆离去,张羽心中暗自点头。

这步棋落下,无论刘繇是否重用太史慈,刘备这份识人之明、爱才之心、以及维护宗亲的仁义姿态,必将随着这封信传扬开去,对声望的提升大有裨益。

“主公,”张羽再次开口,将话题拉回现实,“如今淮南二郡己定,后续亦无战事,徐豫西处接壤,我军不宜久离中枢。是该考虑回师徐州了。”

刘备从对太史慈的思绪中收回心神,正色道:“子平所言极是,待淮南防务安排妥当,我等便回师徐州”

“主公英明。”张羽和陈登齐声道。

刘备看了看天色,又处理了几件紧急公务,便对二人道:“元龙、子平也辛苦了,且回去歇息吧。”

“诺。”二人起身行礼告退。

走出略显闷热的大堂,傍晚的微风带着一丝凉意拂过。

陈登跟在张羽身后半步,沉默地走着,脸上虽无愠色,但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惋惜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郁结,却被张羽敏锐地捕捉到了。

张羽放缓脚步,侧头看向陈登,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元龙,可是心中仍在为方才主公拒绝东进之策而耿耿?觉得主公与我,太过妇人之仁,坐失席卷江东之良机?”

陈登闻言,停下脚步,摇头失笑,笑容中带着几分无奈和坦诚:“子平说笑了。登岂敢作此想?主公仁德广布,此乃立身之本,登心知肚明。只是……”

他望着西边那片被晚霞染红的天空,仿佛看到了那片富饶而混乱的土地,“只是眼见千载难逢之机就在眼前,唾手可得,却因这宗亲名分羁绊。江东诸郡,若得之连成一片,进可图谋荆楚,退可凭江自守徐图后计。主公兴复汉室之大业,将凭添数倍根基!此机一失,若西郡合一,再想图之,恐事倍功半,难矣!”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战略家对时机的敏感和对未来局势的忧虑。

张羽也停下脚步,与陈登并肩而立,一同望向那绚烂的晚霞。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元龙兄所虑,皆为金玉良言,着眼大局,羽岂能不知?然,欲兴复汉室,非仅凭兵锋之利、疆域之广。人心向背,大义名分,才是真正的根基,是堂皇王道!”

他转过头,目光清澈地看向陈登:“袁术可伐,因其无道。刘勋可击,因其依附袁术,且贪婪无度,自取灭亡。此皆不义,伐之有名,天下共睹。然刘繇,朝廷敕封之刺史,汉室宗亲,未有大恶于天下。攻之,纵得一时之利,便授天下以‘假仁假义、觊觎同宗’之口实!此乃饮鸩止渴,遗祸无穷。”

张羽的语气渐渐加重:“主公今日之抉择,看似放弃良机,实则是以一时之失,换取万世之名!这名是仁义之名,是诚信之名,是汉室宗亲守望相助之名!有此名在,天下英雄归心者必众,日后行事,方有浩然正气,无往不利!此方为‘王道’!有些人,如袁术,可以打,也必须打。但有些人,如刘繇,至少在此时此刻,不能打。此非妇人之仁,而是取舍之智,是立身行事之根本!”

张羽心里暗道,其实前世刘备被许多人认为假仁假义,与他攻伐刘璋有很大关系。

如今刘备势力己非前世可比,自己自然要帮刘备依照他心中的路走,纵然要背锅,也该他这个军师先上。

陈登听着张羽这番剖析,眼中的惋惜之色并未完全散去,但那份郁结却松动了不少。

他不得不承认,张羽看得更深,更远。他长长吁了口气,苦笑道:“军师高论,登受教了。只是……终究意难平啊。这江东沃土……”

张羽伸出手,轻轻拍了拍陈登的肩膀,脸上忽然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笑意,声音也压低了几分:“元龙兄不必如此忧心。世事如棋,变化莫测。机会……也未必就真的放跑了。”

“嗯?”陈登猛地一怔,霍然转头看向张羽,眼中满是惊疑和探究。张羽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他还有后手?还是预见到了什么变数?

“军师此言何意?难道……”

然而,张羽却不再解释。他只是对陈登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然后转身,步履从容地走下台阶离去。

陈登独自站在廊下,望着张羽消失的方向,眉头紧锁

机会……未必放跑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