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祖祖辈辈土里刨食,这里曾是与穷苦抗争的地方;经过城镇化的洗礼,它变作一座城市的后花园,成了城市的绿色天然屏障。
一代代人,一首首歌,山山水水紧紧相连,走出大山曾是多少人的梦想;面对命运的多舛,他们依然坚守着内心的纯真,翻过山岭,幸福仿佛在前方静静守候。
诗云:
你走过来时的路
默默地承受
经年不断的风和雨
矮矮土屋
高高槐树
会有谁知道
你不求回报地付出
铺平了哥哥
进城的坦途
我回首来时的路
深深地回味
刻骨铭心的乐和苦
条条马路
座座楼宇
可有人明白
我在外打拼的无助
不辜负妹妹
最初的叮嘱
我不愿你的离去
你懂得我的孤苦
走在贯穿城乡的路
我愿意和你
一起走过风雨
双手握紧幸福
这是首还没唱响走红的诗歌,暂不论作者是谁,也不管是谁教唱给了谁。不过,随着情节的展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了农村城镇化历程的人,会对这首诗歌有更深的感悟和共鸣。
这年头,写诗歌的比读者多得多;被诗歌一样的生活爱过、伤过的,又比写诗歌的多。有这样一个人,他曾在现实生活里萎靡过,却在诗歌里新生了。他排行老六,我叫六叔,大名石文强。他考上中专后户口转了出去,后又回到了本地工作。村中流传,他是个充满故事的人。
对陈年往事,他讳莫如深,我死缠硬磨。他拗不过,微微一笑,道:‘都是陈年旧事了,还提它做什么?’见我不罢休,就从写字台的抽屉里,找出了一本泛黄的诗集。这本诗集厚达二三十公分,并非打字排版印刷,而是精心书写在方格稿纸之上,名为《山那边》。
他顿了顿,“那些往事,都在里边了……”再三嘱咐:“你只写故事好了,不要把诗歌带上。在这个快捷带来浮躁的年代,不把诗歌写上,兴许有人看;写上了怕是没人看,看了也会反胃口的。”
其实,我也常写诗,但很少拿去倒人胃口。但仔细翻阅那本诗集,觉得不把诗歌写上,实在缺了不少韵味。于是,断然辜负了他的话,选了一些放在里面。我要讲的故事,也就伴着这些诗歌,一页一页地翻开。
其一:山里人的农事
一树梨花
几处红瓦
那棵歪脖子的老柳
依旧站在沟沿之下
抽枝发芽
再染铅华
风割深了父亲的皱纹
也吹绿了满山的枝丫
发烫的烟斗
抽得全村烟熏火燎
种子埋进地里
就有了一年的牵挂
风过山崖
雨汇河坝
老牛在田埂上走过
日子过得无以复加
种豆栽瓜
侍弄庄稼
母亲比春天醒得还早
却顾不得这风景如画
庄户人的心事
盛开成满树繁花
母亲拉起家常
没什么比农事更大
其二:挑起重担
走了多年的石板路
蜿蜒通向家中
曾经瘦弱的身影
己经比石板还硬
两只水桶
盛满了旧岁新梦
无怨无悔挑起家的沉重
有多少辛酸
只有无眠的人懂
变得陌生的柏油路
径自相拥小城
养家的人何时相逢
还需等麦熟果红
满山的风
演绎着春夏秋冬
时光改了面容不改初衷
缓慢的脚步
把我的内心踩痛
透过山峦
我看到了你目光的坚定
其三:石碾与土屋
半袋秕谷
曾在这己闲置的石碾
碾压父辈一生的苦痛
冬的背景
春的宏图
童话里的世界
滨水城居
花红柳绿
空洞土屋
是孵化几代人的蚕茧
长大了就从里边飞出
新的嫩芽
老的枯树
大山己不是阻隔
山重水复
几代延续
其西:路是老藤
这条熟悉的小径
联结着村外田埂
几代人的路蜿蜒曲折
母亲顺着这根绳
认真走完了全程
尽头
句号样的情节没异同
回忆注定很痛
村口唤儿吃饭的回声
还有风里雨里的同行
孩是远飞的风筝
离了母亲的时空
农事虽然比树叶还密
仍牵在母亲手中
与她的视线平行
路口
会不会再与母亲相逢
虽是关山几重
血脉相通前世己早定
割舍不了的还是亲情
青峦村的春夏秋冬、愁苦悲喜、世故人情、发展变迁都能在这些诗歌里找到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