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叔孙通也比较懂得揣摩人心的人,知道自己说什么、做什么能够让上位者感到高兴。】
【所以往往也会说一些上位者喜欢听的话语,做一些上位者喜欢的事情。】
【更加重要的是,叔孙通并不是一个只懂得阿谀奉承的小人,他自身的能力也确实很不错。】
【至少说一句叔孙通有九卿之才,那也是丝毫不为过的。】
【像在原历史上,在汉朝重新统一了天下之后,因为刘邦废除了秦朝原来那套烦琐礼法的原因。】
【从而导致群臣在上朝的时候,行事无状,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是拔剑击柱,无奇不有。】
【刘邦对此,也很是讨厌。】
【而叔孙通也是看透了刘邦的心理,当即便对刘邦说道:“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你攻城占池,但是他们却可以帮着你来守天下。”】
【“请你让我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
【对此,刘邦有些迟疑担忧道:“会不会太复杂呢?”】
【叔孙通摇了摇头道:“五帝用的音乐各不相1.1同,三王用的礼仪也不一致。礼,是根据着不同时代的人情世态所制定的一套规矩准绳。”】
【“孔子所说的夏朝、商朝、周朝的礼仪各有什么增损,我是知道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的各朝的礼仪不一样。”】
【“我可以参照古代的礼法,吸收秦朝的一部分东西,来给您制定一套符合今天使用的制度。”】
【之后叔孙通果然制定出了一套新的,符合刘邦需要的汉朝礼仪。】
【甚至在亲身体验过这套新的汉朝礼仪之后,刘邦也是忍不住发出感慨道:“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作皇帝的尊贵。”】
【而后,叔孙通便因此被进一步提拔为汉初九卿之首的太常!】
【后续汉初使用的各种礼法,基本都是叔孙通在担任太常的时候制定而成的。】
【可以说,没有叔孙通就没有汉初的礼法制度!】
【而且这些礼法制度,也没有哪一个是完全与昔日的周礼相同的。】
【全部都是叔孙通根据天子,以及当下朝廷的需要,或是从秦礼中截取一部分出来,或是从周礼中截取一部分出来,或是从其他古礼中截取一部分出来。】
【再或者是自己无中生有编撰一部分出来,最后将之拼凑到一起的。】
【所以对于叔孙通而言,什么周礼不可变,那都是虚的。】
【与时变化才是真正的礼,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实践的。】。
第四百二十一章:互相革除对方的儒家身份,闹分裂的儒家八派?【求订阅,求全订】
天幕下,看到天幕上的“淳于越”面对太子扶苏的质问,在难以辩解的时候,居然欲要以死明志这一幕时。
李斯等一众文武百官,以及其他诸子百家博士也是愣住了。
他们也是没想到天幕上的“淳于越”居然行事这么激烈与疯狂,以及居然会这么蠢!
做什么不好,居然玩以死明志这一套!
如果说天幕上的“淳于越”真的以死明志成功的话。
那么的确是可以推翻太子扶苏说的儒家之士是为了追求名、利,所以才坚持着要恢复周礼、推广周礼,不允许周礼发生任何变更的说法。
毕竟名、利什么的,都07是人活着的时候才能够用得上的。
如果人死了的话,那么哪怕是再大的名、再大的利都与其无关了。
如此一来,自然也就洗清了儒家之士贪图名、利的嫌疑。
但是,这样一来,却会让太子扶苏被迫背负上一个逼死儒家大儒的罪名!
这样的罪名,说大不大。
毕竟只是区区一个儒家大儒,放诸天下诸侯各国百家,也根本算不上是什么上档次的人物。
甚至别说只是逼死了一个儒家大儒了,就算是逼死了一个诸侯国君,对于太子扶苏来说也并不算是什么大问题。
毕竟单单是诸侯国,秦国就已经覆灭了三个了,所谓的诸侯国君在秦国、秦王与太子扶苏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是,这样的罪名,说小也不小。
至少,逼死儒家大儒这样的事情,如果传了出去的话,那么多多少少也会让太子扶苏的名声沾染上一点污点。
往后其他诸子百家大贤想要投靠秦国,为秦王与太子扶苏效力的时候。
说不定便会想起太子扶苏曾经“逼死”过儒家大儒一事,从而对投靠秦国,为秦王与太子扶苏效力一事,心生几分犹豫。
这样一来,说不定秦国、秦王与太子扶苏便会错失某些大贤的投靠、效力。
甚至还有可能会让太子扶苏因此而背负上一个所谓的“残暴”的名声。
如此一来,对于太子扶苏原本仁厚、高洁的名声,也是一个玷污。
当然,这些问题,其实也不是最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天幕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