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悟性逆天,云爆弹洗地

第44章 分工合作

加入书架
书名:
四合院:悟性逆天,云爆弹洗地
作者:
一只山竹榴莲
本章字数:
4294
更新时间:
2025-05-05

林舟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的情形,心中了然。

那些固守老思维的人,无论资历多深,都很难适应这种考验;而那些思维活跃、善于学习的人,即使技术不是最好的,也展现出了可贵的潜力。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林舟宣布"交卷"时,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叹息声。

"这都什么破题啊,谁能答上来?"

"我看是故意刁难人。"

"那些题跟咱们平时工作有一毛钱关系吗?"

林舟收齐试卷,平静地宣布:

"中午休息一小时,下午一点半开始实操考试。请大家按时到车间集合。"

...

笔试结束后,易中海、刘海中和贾东旭垂头丧气地走出会议室,首奔厂里食堂。

他们找了个角落的桌子坐下,脸色都不太好看。

"这什么破考试!"易中海把饭盒重重地放在桌上,险些打翻,

"一道题都看不懂,纯粹是胡闹!"

刘海中也愤愤不平:"什么五个工人排工序,什么老张老李老王谁干啥,这跟咱们干活有半毛钱关系吗?"

贾东旭低着头,小声道:

"师傅,我感觉自己答得很差..."

"别担心,"易中海夹了口菜,

"下午不是还有实操考试吗?那才是真本事。咱们在厂里干了这么多年,手艺谁不知道?下午一定能扳回来。"

这时,几个年轻工人从他们桌旁经过,正兴高采烈地讨论着考题。

"第一道题我想了想,顺序应该是B、A、C、E、D..."

"第西题我觉得是电机故障,因为只有老钱的判断完全正确..."

易中海听在耳里,火气蹭蹭往上涨。

"你听听,这帮小崽子还挺来劲,真以为答对了几道题就能当大师傅了?"

刘海中往年轻人那边瞪了一眼:

"不过是些纸上谈兵的题目,真正干活还得看手上功夫。一会儿实非得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本事!"

另一桌的李德才和王小兵正吃得香,易中海冷不丁开口:"小李,考得怎么样啊?"

李德才放下筷子,礼貌地回答:"还行,易师傅。"

"呵呵,"易中海冷笑一声,"年轻人就是喜欢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等实操时你们就知道差距在哪了。"

王小兵忍不住小声嘀咕:"这次考的又不只是技术..."

"你说什么?"易中海眼睛一瞪。

王小兵赶紧低头吃饭,不敢再吭声。

易中海转向刘海中和贾东旭,压低声音:

"你们说,这个林舟是不是故意针对咱们?上次在西合院被我们说了几句,这小子就记恨上了。"

刘海中点头附和:"肯定是!专门出这种古怪题目,不就是想把咱们这些老同志踢出局吗?"

贾东旭也憋着火:"林舟那小子太狂了。"

刘海中咬牙切齿:"他才来多久?就想改咱们多少年的做法。得给他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在这厂里,还是咱们说了算!"

易中海眼中闪过一丝阴狠:

"下午比赛,咱们必须拿第一。我倒要看看,他那套到底有什么了不起!"

眼看午休时间快结束,易中海站起身,拍了拍手上:

"走,回车间热热手,准备下午大显身手。这林舟以为自己能唬住人,我倒要看看他那套在实际操作中能起多大作用!"

三人收拾好饭盒,信心满满地朝车间走去。

途中,他们看到林舟正和杨厂长说着什么,两人谈笑风生。

易中海眼中的怨毒更深了:

"看他那得意样,真以为自己是根葱了。等下午实操一完,有他哭的时候!"

……

下午的车间里,气氛更加紧张。

林舟将八十多名参考者分成了十个小组,每组七八人,每组都有老中青三代工人的搭配。

"实操考试的要求很简单,"林舟拿出一个零件图纸,

"每组制作一个齿轮箱零件,要求精度达到图纸标准,时间越短越好,质量越高越好。"

工人们点点头,这倒是他们擅长的。

"但是,"林舟话锋一转,"这次考试有特殊要求——必须小组合作完成。每个人只能负责一个工序,不允许一个人从头做到尾。如何分工,如何配合,由小组自行决定。"

这话一出,车间里顿时炸开了锅。

"什么情况?合作做零件?"

"这还能叫考试吗?"

"从来没听说过这种操作!"

易中海和刘海中被分到了同一组,还有贾东旭和几个年轻工人,包括那个叫王小兵的实习钳工。

"什么合作不合作的,"易中海冷哼一声,"做零件还不是看个人技术。我三十年的钳工,闭着眼睛都能做出一流的活儿。"

王小兵小心翼翼地提议:"易师傅,我觉得咱们应该先商量一下,谁做哪道工序比较合适..."

"你一个毛头小子,才当了几天钳工,有什么资格教我?"易中海没好气地打断他,

"我负责精加工,刘师傅粗加工,东旭装配,你们几个打下手,就这么定了!"

王小兵还想说什么,被贾东旭狠狠瞪了一眼,只好闭上嘴。

与此同时,另一组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那是以李德才为首的小组,李德才是五车间的年轻技工,才26岁,却因为灵活的思路颇受工友们欢迎。

"大家别急,先看看图纸,分析一下这个零件需要哪些工序。"李德才摊开图纸,招呼大家围过来,

"我觉得可以分成下料、粗车、精车、铣齿、检验几个环节..."

一个老师傅插嘴:"这还用分析?不就是一个齿轮箱嘛,谁做不来?"

李德才耐心解释:"师傅,咱们是要比速度和质量,不是单纯看谁做得好。如果大家各负责自己最拿手的工序,首尾相连,肯定比单打独斗效率高。"

经过简短讨论,李德才迅速安排好了分工:

老师傅负责最需要经验的精车工序,手快的年轻人负责粗车,细心的同志负责检验...不一会儿,这个小组就开始了有条不紊的生产。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