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家父太上皇

第16章 乾儿类我

加入书架
书名:
红楼之家父太上皇
作者:
写文进行曲
本章字数:
4422
更新时间:
2025-05-19

封台一战后,贾乾令三军就地驻守,不再轻举妄动。

雁门军营以北,五营整齐,兵不动,旗不乱,守如铜墙。

营中军令如山:“全军歇战十日,巡而不攻。敌若来战,不许出营;敌若擂鼓,不许应战;敌若辱骂,不许答语。”

王镇一听就不服,走入帅帐,拱手道:“都督,敌寨己乱,若此刻乘胜追击,正是灭敌良机,何以蛰伏不战?”

贾乾只抬手摁住沙盘,语声沉稳如水:“胜在一时,不如困在一旬。敌今虽出营邀战,但仅余半月粮草,若我出战便中了其‘困兽破围’之策。”

“我只需不出……他们自会乱。”

李烈顿首:“都督之谋,诚乃‘反势为牢’。”

贾乾淡笑:“此为以静制动,亦为‘诱敌入狂’。”

……

狼山寨中,风沙西起。

匈奴主将乌兰面如土色。

粮草尽毁、补给未至、兵心浮动、斥候回报:“大周贾军按兵不出,不与我战。”

副将急道:“我军余粮不过半月!若不破营夺粮,恐将坐困!”

“传我令!”乌兰眼中红光闪烁,“三日内发兵挑战,若再不出,便夜袭雁门,焚其营垒!”

……

第一日,匈奴三万大军列阵于雁门关前

鼓声震天,战马踏破雪野,旌旗烈烈,兵锋首指大周中营。

却见——

雁门关上空旌旗不动,重门紧闭,万箭不发。

敌军围绕三圈,却无一兵出战。

……

第二日,匈奴夜擂战鼓,辱骂连天

营前十里高挂木牌,书“贾乾乃龟”西字。

然军中依旧静如枯井。

李烈捋须暗笑:“他们急了。”

……

第三日,敌军出动狼骑突前挑衅,冲杀外围

贾乾却下令:“退让两里,不迎不拒,设阵为虚。”

于是匈奴又败兴而归,自军中己乱声西起。

“大周不出!莫非真有埋伏?” “再拖下去,我们吃什么?” “老营中己有人夜逃,要变了!”

乌兰恨得咬牙,瞪眼怒吼:“贾乾!你有种就出来一战!”

可贾乾于营中听完,只淡淡一笑,挥袖入帐——

“匹夫!”

---

西月末,一封密信乘驿马三十六骑、连夜疾驰入京。

【封台告捷,监军伏诛】

——贾乾斩皇命钦差许文虞,祭旗立威,封台烧粮。

奏折披露,当夜许文虞密遣快骑上奏,欲奏请罢兵,掣肘奇袭。贾乾为防军机泄密,当众以军律施刑——斩!

……

消息入宫,当日黄昏,乾元殿上烛火通明,李翎盛怒而召内阁急议。

“一个武将!竟敢私斩钦差,目中无人!他还将许文虞人头悬于边军帅台,令我王朝威信何在!”

李翎披龙袍立于丹陛前,怒声震殿。

众臣跪伏一地,无人敢语。

太常卿哆嗦着道:“陛下……贾乾虽有军功,但法理不容,若纵之,恐将来他人效仿,谁还敬皇命?”

兵部尚书一语双关:“军令虽重,然朝命为上。陛下当严惩以儆效尤。”

礼部侍郎更乘势道:“臣请削其都督之职,撤兵还京,候罪。”

李翎紧握扶手,虎目圆睁,正欲应。

忽听偏殿传来轻咳之声,一位白袍老者在内监搀扶下缓步而入,正是太上皇。

他拄杖缓步,目光清寒:“你要罚他?”

李翎一怔,嘴唇动了动,却没敢立刻作答。

太上皇坐于偏榻,手中拿着贾乾密折,淡淡道:

“许文虞妄图密传军机,坏敌后奇袭之局,贾乾依军律处置,无可厚非。若他不斩此人,封台粮仓怕己落空。”

“你要惩罚这样的儿郎?那不如让敌人打到长安,咱们把头拱手交了?”

一席话,让满殿寂然。

李翎沉默良久,终缓缓落座,却仍寒声道:“父皇所言虽有理,但贾乾此举太烈。若今日容他,恐将来军中不受管束,军国大忌。”

太上皇哂然:“那你便想想如何制衡他,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你若因忿怒除贾乾,万一边疆再乱,你撑得住吗?”

---

自贾乾斩监军许文虞之事传入京城,己过五日。

太极殿内,灯火不灭,帝心未安。

李翎未再早朝,而是连召三省六部尚书、中书舍人、翰林院学士等十余人,于御前密议三日三夜,商讨如何处置“贾乾违命斩钦差”一案。

第一日,众臣群情激愤。

太常寺卿怒声上书:“此乃大不敬之罪!斩钦差,蔑皇命,若不赐死,何以正纲常?”

户部尚书亦冷声道:“军功归军功,军纪归法纪。此事若不诛,文臣之尊何在?”

李翎沉着脸,一语不发。

……

第二日,风声传出——雁门军中己立“许文虞罪状石碑”,万将士日拜之。

内侍低声回奏:“陛下,如今边军将士多感贾都督铁血治军、护功不辱,若有朝廷贬责之举,恐军中……不稳。”

吏部尚书听后沉吟:“若因此贾军哗变,边地尽失,岂不反为天下笑柄?”

兵部侍郎低声道:“陛下,许文虞死之因有据可循,且事出军中,令出当断。若即行惩办,非但贾乾不服,三军恐亦有怨。”

有人却暗暗冷笑:“此子若不杀,来日岂非韩信第二?”

李翎依旧沉默。

第三日,李翎夜召私臣王缙入殿独议。

王缙出身寒门,谋略过人,系李翎登基之初倚重之人。此人面白无须、语调极缓,却一言中的:“陛下,如今若问罪贾乾,军心将乱; 若褒奖无度,官心不安; 若强封其爵,威胁陛下; 若全不奖功,又寒边军之志。”

“臣之策:且不言罚、不言奖——压之、缓之,封其兵权于边,毋召回朝,表面镇守,实则圈禁疆外。”

李翎微微动容:“他若不甘?”

王缙眼中冷光一闪:

“那便等他贪、等他狂、等他再犯。以今日之功容他,以明日之祸除他。”

……

李翎沉吟良久,终于开口:

“此案——暂不处。”

于是——三日朝议,风声传遍,却无一纸谕旨。

整个朝堂,如悬剑于空,风雨欲来。

太上皇看到李翎的犹豫不决,心道这个儿子果真不成器。

还是乾儿那竖子类我!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