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第55章 静日余波

加入书架
书名: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作者:
禾下客
本章字数:
4220
更新时间:
2025-06-03

下元假日的最后一日,澄澈的秋阳透过精致的镂空窗棂,落在铺开宣纸的书案上,留下斑驳的光影。

漱梅挽袖研墨,动作轻缓而娴熟,松烟墨锭在端砚上化开,渐渐洇成一汪深潭。谢道临提笔临案,心思却难以真正沉静。这三日的“自省”,对他而言更像是漫长的煎熬。

枯坐静思非但不能澄心,反而让各种思绪纷至沓来,搅得人更加烦躁。与其对着墙壁空耗辰光,不如寻些事做,好歹打发这难捱的最后一日。

“郎君今日要作‘静思图’,还是赋‘涤心诗’?”漱梅的声音温柔地响起,打破了书房的寂静。她知晓郎君苦于自省的刻板,刻意引他向这“文雅自省”的途径上来,既能应景,又不逾矩,倒是个两全之法。

谢道临感激地看了漱梅一眼。这女子心思玲珑剔透,总能察觉他的不适并适时递上台阶。以自省为题赋诗作画是雅事,也能消磨时间。

这三日拘束的光景,若非她们时时的体贴照顾——无论是那偷偷加点的油炸糕,还是此刻的刻意引导——恐怕他真要被这清规戒律磨得形销骨立了。

两人之间那份微妙的默契与亲近感,在这安静的书房中愈发清晰。她立在他身侧一步之遥的距离,既能及时侍奉笔墨纸砚,又恪守着侍女的本分,绝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越界。

偶尔递上洗净的湖笔,或在他凝神构思时适时添一盏热茶,手指尖的触碰也仅止于传递物品的必要瞬间,快得如同错觉。然而那份无声的关注与体贴,让这方寸之地有了些微妙的暖意。

“赋诗吧。”谢道临叹了口气,至少纸上能稍微放纵点思绪,“写‘静思’……太违心了。还是写些见闻,聊以自省?”

“也好,‘格物致知’亦是正道。”漱梅浅笑,为他铺好素笺,目光落在那尚空白的纸上,充满了鼓励。

谢道临思忖片刻,最终笔锋落定:

寒潭落秋日,冷寂映残枝。

水官开福箓,百神慰宸思。

华仪犹在目,吏隐各参差。

澄心难为法,且作片时诗。

诗算不得好,前两联平铺首叙骊山祭典和自己的感触,后两联则隐隐流露出对形式化“自省”的无奈和应付。但至少思考能够打发时间。

漱梅在一旁看了,抿唇轻笑:“‘澄心难为法’,郎君倒是道出了几分禅意。” 她未再多言,只是小心地帮他将墨迹吹干。这诗若在公开场合传唱必然不妥,但在这小小书房中,不过是主仆二人排遣寂寥的私语。

日影缓慢移动,谢道临又试画了几笔墨竹,原主的画工自然极好,但谢道临始终心不在焉。

更多时间是与漱梅在书房的静谧中,一边研墨,一边翻看些不必太过费神的闲书,偶尔低声讨论一句书中的典故或风物。这种陪伴式的“静修”,成了这三日斋戒中,唯一让他稍感慰藉的光景。

当暮鼓敲响,送走下元节最后一丝余晖时,谢道临心中竟涌起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松。结束了,这难熬的自省静修终于结束了!

翌日清晨,当谢道临踏入弘文馆熟悉的院落,闻到那浓得化不开的陈旧书卷气息时,他脚步微顿,随即脸上竟展露出一抹释然和……亲切?

比起府中被无形枷锁束缚的三日“静心”,这整理卷宗、翻阅古籍、抄录校对的日子,虽枯燥重复,却少了刻意的压抑和无所事事的煎熬。

在这里,他的行动是具体的:核对某一页的错漏,查找某段失传的记载,将散乱的稿纸按顺序整理归册。这些事消耗的是时间和精力,而非刻意逼迫的“空想”。

他可以和馆中如赵寒那些寒门士子,就某段经文的正误、某个注疏的来源,进行些无关痛痒的讨论,气氛平和甚至带点学术气息——这是谢府那刻意营造的静默氛围中不可能有的。

谈论的话题,也总算跳出了“涤净心灵”的窄小范畴,回到了稍显庸常却也更为真实的人间烟火。

“谢兄,下元可还清净?”卢玦见谢道临面色不错,凑过来低声笑问。显然,同为年轻人,他也受不了那三日的拘束。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谢道临摇头叹道,语气半是调侃半是真心,随即话锋一转,“罢了罢了,还是埋头故纸堆里踏实。至少知道该做什么。”

“正是!”卢玦颇有同感地点头,“对了,听司首大人提了句,前些日子下元大典,工部那位潘尚书献了个水利模型,据说深得圣心?”卢玦族叔在大理寺,消息总是传得飞快。

(注:司首属大理寺,遇重大案件,唐制由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侍郎会同御史中丞会审,称三司)

谢道临握笔的手微微一顿。那骊山高坛上的模型、皇帝那看似寻常却引得场中气氛微澜的目光……还有,潘尚书那无声一瞥的记忆再次浮现。这看似闲谈的问话,却轻易地戳中了他这几日刻意压下不去深想的思绪。

“唔,确有此事。”他含糊应道,迅速将目光重新聚焦在眼前的卷宗上,笔尖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流畅却稍显用力的字迹,“工部职在营造,献物倒是本分。”

他有意将此事淡化,不愿在此深入讨论。毕竟,他们目前的位置,远未到能在朝堂风波中信手点评的程度。

卢玦见谢道临不欲多谈,便识相地转移了话题,说起了坊间新出的哪本诗卷有趣,哪家酒肆的点心最是精致——这些,都是下元节后可以“正常”享受的乐趣了。

谢道临一边附和,一边手下不停。抄写的声音沙沙作响,混合着窗外偶尔飞过的鸟鸣,构成一种令人安心的背景音。他心头那因“斋戒静心”而紧绷的弦,在这熟悉的枯燥与忙碌中,终于缓缓松弛下来。

修书无聊,但比空坐自省,却实实在在要好得多了。

至少,他感觉自己踩着地面。至于延英殿的风声、骊山坛的暗涌,暂时还萦绕在更高的天际。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