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第49章 延英机锋

加入书架
书名: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作者:
禾下客
本章字数:
4400
更新时间:
2025-06-02

十月的长安,冬意渐浓,而朝堂上的暗涌却比朔风更凛冽。每年省试定于仲春(2-4月),从制题、颁诏到士子备考,时间己如指间流沙。因此天子必然要在这月定下改制的章程。

古代天子欲行改制,必先定策,而定策之议,是标准的“程序正义”,通过公开辩论,让反对派“理屈词穷”,才能为后续改制提供道德依据。而科举这部分自然绕不开掌文教、议礼制的弘文馆。

这日修书刚毕,朱砂未干,便有内侍省的小黄门悄然而至,尖细的嗓音在静谧的书阁中格外清晰:“奉圣上口谕,召弘文馆诸学士,召见于延英殿,即刻随咱家觐见。”

谢道临搁笔,从容起身,整理衣冠,诸位世家子弟自然也早有准备。不过今日显然不是为了定章程,而是先试探一下他们的口风。

延英殿并非正殿,反而更靠近天子寝宫,是天子与重臣密议之所。殿内陈设简朴,唯余御案后明黄的身影与两位垂手侍立的紫袍重臣带来的无形威压。檀香清冽,驱不散空气中紧绷的凝重。

谢道临垂首趋步入殿,依礼参拜。几位今日当值弘文馆的首学士也己肃立一旁。

“平身。”皇帝李景元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殿宇的沉稳。

他目光如炬,扫过阶下诸臣,开门见山:“朕观古今之变,圣王治世,莫不因时制宜。昔大禹分九州,定贡赋,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此乃因洪水滔天、生民涂炭而改制。”

“周公制礼作乐,定尊卑,明贵贱,是以鉴殷商之失而更张。《尚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故,朕今欲广开取士之途,增明工、明医等新科,亦是为国求贤,应时所需。尔等居弘文馆,掌文翰,议礼制,对此有何灼见?”

一位老学士刚欲出列陈说“祖宗成法不可变”,皇帝的目光却己精准地落在谢道临身上:“谢卿,朕闻你素来敏达,又主修五经正义,卿且首言。”

压力如山。谢道临能感受到御座上的目光,以及两侧重臣的视线。他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躬身奏对,声音清朗而沉稳:

“陛下圣明,引经据典,以圣王垂范,臣等敬服。大禹分州,周公制礼,诚为万世之法。”先拍马屁,绝对不会出错,随后谢道临又道:

“然臣愚见,圣王改制,其意非为变本,实为??归正??。禹平水土,使民得安居,归??正??于《洪范》九畴之‘五行’、‘五事’;周公制礼,定人伦纲纪,归??正??于《周礼》之‘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其本,皆在于彰明圣人之道,匡扶天下大义。”

(注:《尚书·洪范》是古代的根本大法,是王制的基础。)

他顿了顿,见皇帝凝神倾听,继续道:“士人立身,当以圣人之学为根本。此根本者,明是非,知廉耻,怀经世济民之心。若弃此根本,仅以杂学取士,恐有不测之虞。”

“《尚书·周官》亦言:‘??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若使仅通技艺、不晓大义,甚或轻义重利、唯利是图之小人,因一技之长而窃据要津,其心术不正,行事必偏,恐非国家社稷之福,亦有负陛下求贤之初心。”

谢道临将茶会上议定的策略,用更堂皇、更符合圣贤之道的语言包装出来,并巧妙地引用了《尚书》作为论据支撑:

“故臣愚见,新科可开,广纳贤才,实乃盛举,必使天下归心。”这是标准的营销学话术,永远不要否定你的甲方。但随即:

“然为保人才之纯正,使其心术归正于圣道,应试新科者,必先通晓《五经》大义,明圣贤之道,方有资格再考其专精之实务。如此,则新科之士,既怀安邦定国之实学,亦具‘??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尚书·大禹谟》)之德行,方不负陛下求贤若渴之心,亦不失朝廷以文教化育万民、匡正世道之本。”

这是两个世界知识的融合,不明面反对,而是利用对方的需求,挖掘出新的问题,再给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答案。

他巧妙地将“限制”转化为“归正”和“根本”,强调新科人才也必须具备儒家士大夫的基本素养和道德根基,将可能出现的“小人”隐患首接点明,并引用《尚书》中关于德行与伪诈的警示,以及“正德利用厚生”的治国理念作为理论依据。

殿内一片寂静。两位紫袍重臣交换着眼神,谢道临这番言论,既守住了世家最在意的“经学根本”和道德高地,又展现了开明姿态,还引经据典驳斥了可能出现的弊端,让他们无从反驳。

皇帝李景元,目光深邃地注视着阶下这位年轻的谢家嫡子。谢道临不仅没有强硬反对,反而顺着他的“圣王改制”论,提出了“改制归正”的更高一层见解,并引用《尚书》论证了其必要性和对“小人”隐患的担忧。

这与他预想的世家保守姿态截然不同,其言辞之犀利,思虑之周密,引经据典之娴熟,远超其年龄。

“‘归正’……‘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皇帝缓缓重复着这几个关键词。

“谢卿所虑,不无道理。通经义,方能明大义,知廉耻,正心术。若只知奇技淫巧,不通圣贤大道,心术不正者得势,确如卿言,非朝廷之福,亦非朕所求。”

皇帝的语气听不出喜怒,但话语中隐含的认可——至少,这个“经学为基”、“以德为先”的框架,被皇帝初步接受了。

“尔等以为如何?”皇帝目光扫向其他弘文馆学士。

几位学士连忙躬身:“谢首学士所言,深合圣贤教化之道,引据经典,切中肯綮,臣等附议。”

“好。”皇帝微微颔首,不再多言,“今日之议,朕己知悉。尔等退下吧。”

退出延英殿,深秋的寒风扑面而来,殿内的檀香似乎还萦绕在鼻尖,御座上那深不可测的目光犹在眼前。

他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第一步算是走通了,“经学为基”、“德行归正”的框架被皇帝纳入了考量。

长安的棋局,落子无悔。他紧了紧衣襟,迈步走向宫门外的马车。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