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五,晨露未干。
谢道临站在祠堂门前,指尖触到铜锁的冰凉。重阳祭祖在即,作为嫡长子,他需要提前确认仪程。这本是例行公事,却给了他名正言顺查阅族谱的机会。
"郎君要取祭器?"看守祠堂的老仆提着灯笼,昏黄的光在青砖地上投下摇曳的影子。
"重阳祭祖的章程,父亲让我先看看。"谢道临声音平静,接过老仆递来的钥匙。
推开沉重的柏木门,檀香混合着陈年纸墨的气息扑面而来。谢道临的目光扫过正中供奉的祖宗牌位,在左侧第三排找到了父亲的名讳——谢明远,礼部尚书。牌位下方的木匣里,整齐码放着近支族谱。
他取下最上层那册,翻开泛黄的宣纸。指尖在"谢明远"名下停顿——嫡长子谢道临,嫡妻崔氏所出;庶长子谢道铭,媵(yìng)萱娘所出。
"媵..."谢道临低声念出这个字眼,唐代的妻-媵-妾制度他自然知晓,媵是正妻的姐妹或侄女,随嫁入府,地位仅次于正妻。难怪母亲待谢道铭不同寻常庶子,那本是她娘家的血脉。
纸页翻动的声音在寂静的祠堂里格外清晰。谢道临找到了萱娘的记载:崔夫人族妹,贞元十八年随嫁,元和三年生谢道铭,同年病逝。
元和三年...正是自己...或者说谢道临出生的六年前。一个念头如毒蛇般窜入脑海——在自己出生前,崔夫人未有所出,而谢道铭作为媵生子,某种程度上就是"准嫡子"。
(注:媵与妾不同,媵的地位仅次于正妻,有正式的身份,这是古代宗法制下保护妻族利益的关节。媵作为“替补”确保子嗣延续。若正妻无子,媵生子则为嫡系血脉。)
谢道临猛地合上册子,惊起一层细小的尘埃。前世那些狗血豪门剧的桥段在脑海中闪回:嫡子出生前的庶长子,被迫让位的继承人,表面恭顺实则怀恨在心的兄长...
一个曾经离嫡子之位仅一步之遥的人,真的甘心屈居人后吗?
这不是无端猜想,而是谢道临始终不知道原主的离魂症来自于何处。自从穿越进这朱门大院,他始终谨小慎微。毕竟这富贵还没享受多少,他可不想无故病逝。
"郎君?"老仆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可要老奴送盏茶来?"
谢道临定了定神:"不必。"他将族谱放回原处。
"兄长来得早。"
清朗嗓音从身后传来。谢道临转身,看见谢道铭立在晨光里,靛蓝襕袍上沾着露水,手里捧着几卷账册。
"重阳祭器要造册。"谢道铭走近,"我把添置祭器的单子带来了。"
"铭弟有心了。"
两人指尖在账册交接时短暂相触。
账册翻开,朱砂标注的条目密密麻麻。谢道铭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今年新添的青铜爵,按礼该放在叔祖牌位前..."
谢道临心不在焉地应着。
"兄长?"
"嗯?你继续说。"
秋阳渐高,祠堂里的阴影却越发浓重。谢道铭讲解祭器摆放的声音与记忆里某个场景重叠——前世他写过的狗血剧本里,那个表面恭顺实则虎视眈眈的庶长子,最后在家族祭祀时下了毒。
"...少牢过两日会送来。"谢道铭合上账册,"大兄可有疑问?"
(注:皇族祭祀用太牢,为牛羊猪三牲,士大夫祭祀用少牢,羊猪二牲。平民多用鸡鸭鱼代替。)
"铭弟办事,我自然放心。"
离开祠堂时,谢道临故意落后半步。
廊下风铃叮当作响。谢道临站在阴影里,看着“庶弟”的背影消失在朱红廊柱间。
查看过祭祖相关,自然还要去弘文馆修书,只是今日谢道临多校了两篇关于祭祀的章节。
回府路上,谢道临特意去了趟东市。他在绸缎庄对面的茶楼坐下,要了间能看见谢家铺子的雅座。透过雕花窗棂,谢道铭正在与几位商人交谈,举手投足间尽是沉稳气度。
"这位客官,您的龙井。"小二放下茶盏,好奇地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哟,那不是谢家二公子吗?听说他做生意极讲信用,东市商户都爱与他往来。"
谢道临抿了口茶:"他常来?"
"每月初五、二十准来。"小二笑道,"比官府点卯还准时。"
这话与翰墨轩掌柜所言一字不差。谢道铭的行事作风,简首像台精密的钟表,每个齿轮都严丝合缝。
暮色渐沉时,谢道临回到府中。经过花园时,隐约听见假山后有人声。他放轻脚步,听见谢道铭正在吩咐管事:"...重阳祭祖的牺牲务必选上好的,兄长最重礼数,不可有差池。"
"二公子放心。"管事恭敬道,"按往年惯例,羊要纯白无杂毛的,己经命人去准备了。"
"今年多备一份。兄长近日修书劳累,祭礼时单独为他祈福。"
谢道临屏住呼吸。这话听着是关心,只是现代人的警惕心在尖叫:豪门剧本里,这种"特殊关照"往往意味着陷阱。
重阳前一日,谢府上下忙碌非常。谢道临借口核对祭文,再次来到祠堂。这次他仔细查看了祭器清单,挑不出错误,如果说原主是玉雕的圣人,那这个“庶弟”就是平准的尺规。
"大郎君。"崔夫人身边的嬷嬷突然出现在祠堂门口,惊得谢道临差点打翻烛台,"夫人请您过去试穿祭服。"
崔夫人的院子里,菊花开的正盛。谢道临刚进门,就看见谢道铭正在为崔夫人捶背。母子二人其乐融融的场景,让他脚步一顿。
"临儿来了。"崔夫人笑着招手,"快试试这祭服,道铭特意从江南请了绣娘缝制的。"
谢道临接过那件深青色祭服,触手生温,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他下意识看向谢道铭,对方回以温和的微笑:"兄长穿着必定庄重。"
"合身吗?"崔夫人在屏风外问道。
谢道临整理好衣襟走出:"很合身,多谢母亲。"他顿了顿,"也多谢铭弟费心。"
谢道铭微微躬身:"兄长修书繁忙,庶务自该愚弟打理。"
晚膳时,谢尚书难得夸赞了谢道临近日的修书成果,却又在话锋一转:"铭儿打理得不错,明日祭祖安排还要你多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