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第127章 考课年轮

加入书架
书名: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作者:
禾下客
本章字数:
4338
更新时间:
2025-06-27

中元节休沐三日的光景转瞬即逝,长安城各衙署的朱门次第开启,官吏们敛起节庆的闲散,重新投入到案牍劳形之中。

平静的日子总归是好的。

谢道临踏入弘文馆时,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陈墨与古籍的沉静气息。

然而今日,这份沉静之下,似乎又流淌着一丝不同往日的、隐而不宣的张力。几位相熟的学士彼此见了,颔首致意间,眼神里都多了一分心照不宣的思量。

年轮悄转,又至吏部考课之期。

在大唐的官制肌理中,“考课”如同驱动这庞大帝国运转的精密齿轮,一年一小考,数载一大考(注:通常以三至五年为一大考周期,依官职而定),周而复始,决定着每一位官员的迁转沉浮。

谢道临在靠近自己书案的位置坐下,挽兰己麻利地为他研好新墨,铺开今日待校的《礼记正义》稿纸。

他并未立刻执笔,目光落在书案一角——那里,不知何时己悄然放上了一册崭新的、用蓝绫装裱的空白簿册。

这便是“考状”。

小考之年,所有官员无论品阶高低,皆需亲笔撰写这“考状”,实为一份详尽的自我述职与评鉴。

其内容繁复:需条陈本年所任职务、经办之具体公务、成效几何、有何疏失、自我评定等第(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共九等)。

此乃官员对自身一年功过的审视与交代。

谢道临入弘文馆己有两年,去岁秋闱前因献策科举改制,引得天子注目,算是初露峥嵘。但弘文馆之职,终究是“清要”而非“剧要”。

本职所系,便是眼前这浩如烟海的《五经正义》修撰。

“修书……”他心中默念。这工作需皓首穷经,坐得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功绩不显山露水,疏失亦难有惊天动地之处。

这考状如何写?是如实禀陈校勘了多少卷帙,辨析了多少疑难注疏?还是该将参与朝议、建言献策之功也一并写入?

正思忖间,对面书案的卢玦放下笔,端起茶盏啜了一口,目光扫过谢道临手中的蓝绫簿,了然地笑了笑:“谢兄在思量考状之事?”

“正是。”谢道临坦然道,“初涉此道,尚觉千头万绪,不知如何下笔方为妥当。卢兄经验老到,还望指点一二。”

“弘文馆职司清贵,考状书写,贵在‘实’与‘稳’。‘实’,便是如实记录所司,修书几卷,校勘几处,有何创见或疑难,皆可列明。

‘稳’,则是评语措辞,当持中平和。我等身处文翰之地,当以‘德义有闻’(德操和声誉)、‘清慎明著’(清廉谨慎名声显著)、‘公平可称’(处事公允)、‘恪勤匪懈’(勤勉不懈)

这‘西善’为圭臬。至于等第……”他略作沉吟,“若无大功,亦无显过,‘中中’或‘中上’,皆是稳妥。”

这便是清流文官的常态。功绩难以量化,便以德行、勤勉、清誉作为重要衡量。

谢道临了然点头:“多谢卢兄指点。” 心中却思量更深。周学士所言,是弘文馆大多数人的常态。

但他谢道临不同。去岁秋闱前那场辨经献策,虽非弘文馆本职,却是实打实惊动了天颜,且最终被采纳推行,其分量远非寻常校勘可比。

这功绩,若隐而不提,便是自掩其光;若大书特书,又恐有邀功卖首之嫌,失了“清慎明著”的体统。

如何在这“实”与“稳”之间,不着痕迹地凸显出那份独特的“功”,是一门需要仔细拿捏的学问。

他铺开稿纸,提笔蘸墨,决定先从本职入手:

“臣谢道临谨呈考状:本职弘文馆学士,奉敕参与校勘《五经正义》。本年度计校勘《礼记正义》卷十一至卷二十,凡十卷。辨析郑玄、孔颖达注疏疑难计三十七处,己录成札记,附于各卷之后。参与馆内经义研讨七次,呈递经学札记三篇……”

笔尖稳健,将那些在故纸堆中耗费的心血一一呈现。写到此处,他笔锋微顿,略作思量,才继续写道:

“……此外,本年秋闱前夕,蒙圣上垂询于朝堂,垂问科举改制事宜。

臣愚钝,不揣冒昧,曾就实务新科取士之难,略陈‘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渐进之愚见,幸蒙陛下不弃,敕令礼部详议,终得施行。

此虽非臣本职,然既蒙垂问,不敢不言,更感天恩浩荡,纳此刍荛……”

措辞极尽谦卑,将献策定位为“蒙圣上垂询”下的“不敢不言”,将功劳归于“天恩浩荡”。既点明了事件及其重大影响(终得施行),又巧妙地避开了主动邀功的嫌疑,更显得是尽忠职守、为君分忧。

写完这些,他审视片刻,自觉稳妥。自我评定一栏,他斟酌再三,提笔写下:“勤勉供职,略尽绵薄。自评:中上。”

这“中上”,既符合他入馆年限尚浅的资历,又因那额外一笔的献策之功,显得底气稍足,不至于过分谦抑。

考状写罢,还需经弘文馆长官——掌院学士的评议。掌院学士会依据日常表现、同僚风评,结合这份考状,给出初步的考课等第意见。

此意见连同考状,将在九月三十日前汇总至尚书省吏部考功司。考功司郎中、员外郎们将依据海量考状与各司长官评语,进行复核、比较,最终定下每一位官员本年度的考课等第。

此等第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当年的俸禄增减、赏赐有无,更是数年一度“大考”时,决定官员是升迁、平调、还是降黜的核心依据。每一次小考的印记,都将如年轮般刻入仕途的树干。

谢道临将墨迹吹干的考状仔细合上,置于案头显眼处,待掌院学士取阅。他重新拿起《礼记正义》的校稿,目光沉入字里行间。

修书之路漫长,距离《五经正义》的最终完成,距离那决定他未来走向的“大考”,还有近两年的光阴。

窗外,秋日的阳光穿过槐树稀疏的枝叶,在书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时光如流水,考课如年轮,记录着过往,也丈量着通向未来的每一步。平静之下,是无声的积累与蓄势。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