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蘅还不知道自己在周边大队出了名。
她在控诉陆明川,之前说好冬天下雪带她进山去抓野鸡兔子的。
现在竟然因为怀孕泡汤了。
“之前还给我画大饼,现在就不认了。”她谴责的看向陆明川。
陆明川无奈,只好退而求其次的带她在山下布置小陷阱碰碰运气。
“山上的雪不知道积的有多深,万一踩进坑摔倒了很危险。”
尤其是苏蘅现在还怀着孕。
一点风险都会被放大数倍。
苏蘅也不是非要作死的人,她虽然觉得自己能保证不会摔吧,但是陆明川这么担心,那就在山下玩一玩算了。
她其实是天天窝家里有点无聊。
两人抓了袋苞米,拿着几样工具就去山脚下的只剩光秃秃树干的林子里布置陷阱。
树顶能看到几个特别大的鸦雀窝,也不知道还有没有鸟。
陆明川挥起锄头,在地上挖坑。
他挖的比较深,如果逮到兔子,怕跳出去。
坑子削了尖尖的木头桩子,坑边洒上苞米,一首撒到坑底。
苏蘅还用树枝撑着簸箕,用绳子绑着做了一个简易的,小时候抓麻雀的那种陷阱。
两人在林子里物色考察,布置了五处陷阱才回家。
“明天再来看吧。”
陆明川扛着锄头,另一只手去牵苏蘅。
发现她的手有些凉,就送到自己嘴巴前哈气给她揉了揉,然后揣到自己口袋里。
“你说会逮到山鸡跟兔子吗?说不定还有黄鼠狼呢,不过这个是不是抓到得放生?”苏蘅好奇的问。
这边是有五仙的说法,但是现在都属于封建迷信,早没人敢提了。
但是不提,村里的老人还是有些敬畏之心,一般不会去抓这玩意。
这几年不像前些年闹饥荒饿的只能啃树皮,不是那么极端的情况,人们还是不太会去打破一些禁忌。
陆明川从来不信这些鬼神之说,但偏偏苏蘅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顿了顿,说:“万一遇到的话还是放了吧。”
之前不信这些是因心中无畏,但他现在心中有了软肋。
“希望别来这个,我还是想抓几只山鸡或者兔子。”
说起兔子,他们家的兔子又快要下崽儿了,这次是第一窝小兔子长大后怀的头一窝。
陆明川给兔子把窝搬进西屋了,怕小兔子出生被冻死。
苏蘅过年想吃麻辣兔头都因为这个没吃成。
家里的吃不成,只能眼馋外面的了。
“应该会有,那边有几个洞口,可能就是兔子洞。”
冬天食物少,要是洞里的东西存粮不够,肯定会被吸引出来。
陆明川一语成谶。
第二天两人去陷阱前看时,还真发现了一只兔子。
它被坑底的木桩子扎到了肚子,流出的血都冻僵了,半死不活的躺在那。
陆明川给提了上来,又去另几个陷阱前看,都是空的。
但苏蘅那个簸箕还真抓到几只麻雀,他们又不缺肉吃,就给放了。
提着兔子回了家,苏蘅中午终于吃到了心心念念的麻辣兔肉跟香辣兔丁。
红彤彤的辣椒将兔肉都染上了红油,看着就特别香。
陆明川看着她嘴巴都被染红,起身去给她倒了一杯蜂蜜水。
“喝一些再吃吧。”
苏蘅接过喝了一口,美滋滋的说:“等这一批小兔子下了崽儿,我们以后就不缺兔子吃了。”
“嗯,到时十几只兔子都能下崽,我再多做些笼子。”
“想想就很幸福啊,终于实现兔肉自由了。”
别人家养这么多兔子也养不起,但是苏蘅大冬天也能催生新鲜的嫩叶给兔子吃。
所以再多也养得起。
西屋里的那笼兔子没几天就下了崽儿,陆明川给点了炭盆放在屋子里给小兔子供暖。
苏蘅没事就去瞧瞧,日子一天天过得也快得很。
好像一眨眼就到正月十五了。
这也意味着陆明川的假期要结束了。
苏蘅收拾了一包自己在家没事做的各种吃食给陆明川包起来,打算让他带一些给冯斌一家。
陆明川则抓紧时间帮苏蘅把柴劈好。
苏景来的时候两人己经忙完坐屋里包饺子了。
他年后就没来苏蘅家吃,大队临时建了个食堂,因为暖房太忙了, 好些人没空回家吃。
今天是元宵,苏蘅就叫他过来一块儿吃饺子。
与此同时,他还带来一个消息。
“市里新开了两家理头发的店跟修鞋铺,听说现在有手艺的允许个体经营了!”
他说这话时语气是止不住的激动。
去年十月那一波让他心都凉了,以为后面会更严格,没想到峰回路转。
今年竟然放宽了政策。
苏蘅包饺子的动作不停,抬头笑道:“那挺好的,说明政策在逐渐变好,哥,你菜卖的怎么样了?”
说道这个苏景也很激动:“年后订菜的人更多了,尤其是今天过元宵,上午送了三趟,赶早三点半就安排人摘菜了,下午还得去送。”
“看来过年这阵子,我们的菜让更多人知道了。”
过年走亲访友,新鲜菜一端上桌,那就是天然的广告。
口口相传,他们红星生产队的暖房蔬菜在长林市一下就出了名。
苏蘅瞧她哥眼底有黑青,便说:“饭菜很快熟了,你吃完在屋里歇一会儿再去吧。”
苏景点点头,他早上西点多就起来了,这几天都很忙,也没休息好。
全靠年轻硬撑着。
不过吃过饭,他也没能睡多久。
下午赶着送菜,时间紧,见他还没去,队里派人来叫他。
陆明川开门发现是陈向南。
“川哥,景哥在吗?菜己经装好车,就等他了。”
他因着跟苏景的关系,现在也混熟了,忙的时候会跟着去市里卖菜,帮忙打打下手。
陆明川点头:“进来吧,我去叫他。”
屋里的苏蘅听到动静己经把苏景叫起来了。
“你们下午还得送多少趟?”苏蘅问。
苏景太累了,睡得沉,这会儿睁开眼,那双狐狸眼看上去是罕见的老实。
“估计也得三趟吧,不能太晚了,好些人晚上还等着菜下锅。”
这菜一下出了名。
城里人不会太缺这几个买菜钱,总不能别家都有,自家没有。
过节嘛,再穷也得吃顿好的,这菜多少得来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