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杨家屋里的气氛跟过年一样。
杨明成和杨明志两兄弟,围着那三辆崭新的自行车,眼睛都快长到车上去了。
摸摸车把,捏捏车铃,叮铃铃的脆响声里,是压抑不住的狂喜。
“三弟,这车……真给我了?”杨明成搓着手,到现在还有点不敢相信。
“大哥一辆,二哥一辆。”杨明把一碗粥推到他面前,“还有一辆我骑。”
杨明志嘿嘿首笑,嘴咧到了耳根子:“我也有自行车了!我做梦都不敢这么想!”
他早就受够了每次出门挤公交,或者靠两条腿走到腿断的日子。
“三弟,你昨天说今天带我们去打钢印?”
“吃完饭就去。”杨明点头,“把编号打上,上个牌照,这就是咱们家正经的财产,谁见了都说不出什么。”
杨福财在一旁默默喝着粥,听着儿子们的对话,心里头跟揣了个小火炉似的,热乎乎的。
他放下碗,清了清嗓子。
“明远啊,你看我那辆破车,在墙角放了好几年了,链子都锈死了。”
“你手艺这么好,能不能也帮我拾掇拾掇?”
杨福财心里算盘打得噼啪响,能省一点是一点。
“爸,那辆车太旧了,架子都变形了,就算修好了,骑着也费劲。”杨明说。
杨福财脸上有点失望。
杨明又补了一句:“再说了,打一个钢印要收一次钱,咱们家这三辆一起办,能省点手续费。您要是再修一辆,回头又得单独跑一趟,多花一份钱,不划算。”
“对对对!不划算!”
一听到“多花钱”三个字,杨福财立马把修自己那辆破车的念头给掐灭了。
“那……那我骑哪辆?”
“这三辆您和我哥他们换着骑呗。”杨明说得轻松,“等我回头再淘换到合适的车架子,给您和妈,还有小妹,都单独弄一辆。不着急。”
杨福财不说话了,心里那点小九九被儿子看得透透的,但他不觉得尴尬,反而美滋滋的。
以后,他也有新车骑了。
杨明心里却想着,这具身体欠下的因果,总要一点点还清。
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就是第一步。
……
杨家一口气攒出三辆自行车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夜之间飞遍了整个大杂院。
这可不是一锅肉,一袋白面那么简单。
三辆自行车,新的加起来小五百块钱,还要票。
这价值让不少人家都动了心思。
“你说,咱要是也去废品站弄点零件,请杨家那小子给攒一辆,能成不?”
“你可拉倒吧!”旁边的邻居撇撇嘴,“你忘了杨福财那抠搜的劲儿了?”
“前年我儿子考学,想让他给写封推荐信,你猜怎么着?他非管我要五毛钱的润笔费,说他用的墨和纸都金贵。”
“还有这事?真是个老抠!”
“就他家那门风,你让人家白给你干活?人家不收你个十块八块的,都算你祖上积德了。”
一番合计下来,那些原本蠢蠢欲动的心思,都偃旗息鼓了。
占便宜占不到,还可能惹一身骚,不值当。
可总有那么些人,脑回路跟正常人不一样。
郑家屋里。
郑老太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碗筷叮当响。
“这个杨明远,真是出息了啊!不出手则己,一出手就弄三辆自行车!”
她三角眼滴溜溜地转,全是算计。
“陈雨林!”她冲着一旁闷头吃饭的陈雨林喊道。
“欸。”陈雨林连忙应声。
“你现在就去杨家!”郑老太下达命令,“就跟杨明远说,他郑奶奶说了,他弄了三辆车,也得给咱们家想想办法!”
周淑琴在一旁眼皮都没抬一下,像是没听见。
她心里清楚,杨家那块骨头,硬得很,不好啃。
但她也不拦着,让老太太去闹,闹成了,是白得的好处。闹不成,也跟她没关系。
陈雨林有点犹豫:“这……这不好吧?人家凭本事弄的,咱们这么上门去要,不合适。”
“有什么不合适的!”郑老太的嗓门尖利起来,“咱们家什么情况?孤儿寡母!他杨家现在发达了,帮衬一下街坊邻居,不是应该的吗?”
“你跟他说,我们家也不多要!你一辆,淑琴一辆,我一辆,小刚在乡下苦,得给他留一辆。哦对了,还得有两辆备着,卖了换钱,给他想办法弄工作!”
“一共六辆!让他给咱们也攒出来!”
陈雨林听得目瞪口呆。
六辆?
还一分钱不出?
这哪是求人办事,这是上门抢劫啊。
“六辆太多了……”
“多什么多!”郑老太眼睛一瞪,“你还想不想跟淑琴好了?你要是连这点事都办不成,你俩的事,想都别想!”
陈雨林那点反抗的心思,瞬间就被压了下去。
他耷拉下脑袋,端起碗,把剩下的粥一口喝完。
“……我去试试。”
……
吴长海家。
贺大娘端着个搪瓷缸子,凑了过来。
“老吴啊,你听说了吗?杨家这回,可是真要翻身了。”
吴长海靠在躺椅上,闭着眼睛听收音机,嗯了一声。
“你说这杨明远,真是邪了门了。又是考大学,又是弄自行车,这手艺,啧啧。”贺大娘羡慕得不行,“老吴,你说,咱们家是不是也该添一辆车了?”
她那点心思,吴长海门儿清。
他睁开眼,慢悠悠地说:“我都快退休的人了,要自行车干嘛?腿脚还利索,走两步挺好。”
贺大娘碰了个软钉子,有点不甘心。
她知道自己家跟杨家不对付,当年她没少跟院里人一起欺负杨福财是“臭老九”,现在让她拉下脸去求杨明,她可张不开那嘴。
所以才想借着吴长海这个院里管事大爷的身份去施压。
“话不是这么说,”贺大娘继续道,“主要是为了孩子们方便嘛。你是咱们院里的主心骨,你要是开口,杨家那小子,还能不给你面子?”
吴长海笑了笑,没接话。
给面子?
现在的杨家,己经不是以前那个谁都能踩一脚的杨家了。
杨明远那小子,看着不声不响,但那天那番操作,透着一股子狠劲和算计。
这种人,只能交好,不能得罪。
他吴长海还没老糊涂。
更何况,他己经和陈雨林周淑琴说好了,以后给他养老送终。
犯不着为了一辆自行车,去掺和郑家和杨家的浑水。
明哲保身,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