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从群演吞掉盘古血开始

第35章 跨海折枝

加入书架
书名:
娱乐圈:从群演吞掉盘古血开始
作者:
风云八百里
本章字数:
5288
更新时间:
2025-05-26

RED Komodo摄影机的肩带磨着陈墨的锁骨,他跟着林小羽钻进布鲁克林唐人街的"振藩武馆"时,镜头扫过斑驳的木门,门楣上"以武会友"的牌匾被岁月磨出包浆,旁边贴着褪色的功夫电影海报,李小龙的双节棍残影与林小羽腰间的托甲剑鞘重叠。

馆内弥漫着陈年樟木与活络油的气味。七十岁的陈师傅正在给木人桩上蜡,发白的唐装袖口挽起,露出小臂上如铁线般的青筋。他转头时,林小羽注意到老人耳后有块月牙形疤痕,像极了八斩刀的刀弧。

"听说你在纽曼用双节棍打乒乓球?"陈师傅的粤语带着浓重的西邑口音,手里的蜡块在桩臂上画出圆弧,"李小龙当年在这,用筷子夹苍蝇练反应。"他抛来一根橡胶棍,"试试我的八斩刀?"

木人桩后的兵器架上,两柄黑色八斩刀泛着幽光。林小羽接过棍时,发现棍身刻着繁体"振"字,握感比托甲剑粗上一圈,更接近土家族的"虎尾棍"。陈师傅抽出双刀,刀刃相击发出"叮"的清响,竟与田守仁的环首刀音有几分相似。

首招"膀手刀"展开时,陈墨的广角镜头捕捉到:林小羽的右肩突然微沉,皮肤下隐约浮现银色纹路,如清江支流般蔓延至手臂。他以棍代刀,使出土家族"缠头裹脑"技法,却在接触瞬间转为咏春的"伏手",橡胶棍顺着刀势滑出,竟在陈师傅腋下三寸处停住——那是传统武术中"死穴"的位置。

"好个'移形换影'!"陈师傅收刀后退半步,刀锋在木地板上划出细痕,"你这底子,是学过洪拳?"林小羽摇头:"鄂西土家族的'肉连响',用身体打节奏。"他演示起"肉连响"的基本步法,脚掌碾地时发出"橐橐"声,膝盖微屈如弹簧,陈师傅点头:"都是'下盘生根'的道理,和咏春的'二字钳羊马'一个意思。"

真正的切磋在清晨的码头展开。锈迹斑斑的集装箱间,陈师傅的八斩刀舞成两片黑影,刀刃破空声如撕布。林小羽挥动橡胶棍,鳞片在肘窝处微微凸起,形成流线型导流结构——这让他的挥棍速度比在陆地上快了1.2倍,却被陈师傅一眼识破:"你这娃儿的筋腱,怎么像钢丝上裹了层油?"

当双刀使出"蝴蝶穿花"时,林小羽突然感觉手背一凉,低头竟见鳞片在皮肤下凝成细鳞片状,将陈师傅刀势带起的劲风卸去三成。他急中生智,橡胶棍突然缠上对方刀链,借势旋身,竟使出藏东剑术的"风卷残云",将陈师傅带得转了半圈——这招融合了咏春"标指"与藏剑"借风"的技法,让老人惊叹:"当年李小龙创截拳道,也是这么把各家揉碎了再捏成型。"

陈墨的慢动作镜头里,两人的兵器每次相交都擦出火星(橡胶棍与金属刀的静电效应),林小羽的鳞片在剧烈运动中时隐时现,尤其是在施展"寸劲"时,脊椎两侧的鳞片会突然竖起,如武侠小说中的"排云掌"般带动空气爆鸣。

下午的美丽国陆军格斗训练基地,金属栅栏在阳光下发烫。六名格斗教练穿着战术背心,腰间挂着M9军刀,其中一位黑人教练的臂展超过两米,肌肉如花岗岩般隆起。"听说你能空手接白刃?"他晃了晃手中的橡胶匕首,语气里带着试探的轻蔑。

首战是巴西柔术教练的地面锁技。林小羽刚被拖倒,就感觉腰背鳞片突然收紧,形成类似龟甲的支撑结构。他借着对方发力的间隙,腰部突然发力,竟用土家族"地龙滚"技法翻身站起,同时指尖弹出微型倒钩(鳞片边缘的角质凸起),在对方背心上划出三道白印——这招"鱼鹰翻浪"改良自清江救人时的本能反应。

接下来的泰拳扫腿更具威胁。当扫腿袭来时,林小羽侧身让过,鳞片在大腿外侧凝成棱形结构,将冲击力分散至整个腿部。他顺势使出咏春"横掌拍击",掌心的老茧与对方胫骨碰撞,发出如击鼓般的闷响,那教练竟抱着腿单脚跳了半分钟。

高潮是与黑人教练的"军刀对练"。橡胶匕首刺向咽喉的瞬间,林小羽颈部鳞片突然硬化,形成半透明的防护层。他右手成掌切向对方手腕"阳溪穴",左手同时扣住对方肘尖,借力一推,黑人教练庞大的身躯竟撞在沙袋架上,震落的沙袋如雨点般落下。林小羽旋身踢开沙袋,鳞片在肩头聚成鳍状,让他在密集落物中如鱼得水,最后单手持沙袋甩向空中,竟用咏春"冲天捶"将其击出五米远。

"你这根本不是武术,是超级士兵!"黑人教练摘下头盔,额头满是冷汗。林小羽擦了擦手腕的鳞片痕迹:"传统武术练的是'人器合一',你的肌肉是武器,我的身体也是。"他望向基地外的自由女神像,鳞片在阳光下泛着珍珠母的光泽,"只是你们用科技改造身体,我们用功夫打磨筋骨。"

返程的地铁上,陈墨回放着格斗视频:"你注意到没有?你的鳞片在使用不同武术时,形状会变——用咏春时是平滑的,用藏剑时就有棱状凸起。"林小羽望着车窗倒影,指尖轻抚小臂上未完全消退的银色纹路:"田师傅说过,土家族战士的鳞片会'认刀',可能我的身体在记不同的兵器路数。"

手机突然震动,苏晚发来消息:"龙国西南发现罕见'蛇拳'传人,会用活蛇练拳。"林小羽摸着托甲剑鞘上的绿松石笑了,鳞片在锁骨处排出九道波峰纹——那是清江九叠瀑的形状。陈墨举起摄影机:"要拍你收拾行李吗?"少年摇头:"不用,传统武者的行李,一把刀,一身功夫,足够了。"

在肯尼迪机场安检口,托甲剑被海关反复检查。林小羽耐心解释:"这是天铁,天上的铁,比钢更硬,比风更轻。"工作人员用金属探测器扫过他手臂时,鳞片突然发出微弱的蜂鸣——与剑鞘内的藏文密咒产生共振。陈墨在旁记录:"这可能是生物磁场与矿物的反应。"却被林小羽摇头制止:"是剑在认家。"

波音747穿越太平洋时,林小羽望着舷窗外的云层,想起陈师傅在拳馆说的话:"武术就像唐人街的榕树,根扎在东方,枝叶却要在西风里摇晃。"他摸出裤袋里的橡胶棍,上面还留着与八斩刀对练时的齿痕,突然明白传统武术的传承从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如流水般随物赋形。

落地龙国西南小城时,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接机的当地向导递来竹笠,林小羽戴上时,鳞片在头顶凝成斗笠状——这是在清江与雪山间养成的身体记忆。陈墨架起摄影机,镜头里的少年踩着青石板路,托甲剑鞘上的绿松石与街边的铜鼓纹样遥相呼应,仿佛一场跨越万里的武学归根。

"下一站去哪?"向导问。林小羽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苗寨,听见隐约的芦笙声:"去见那位蛇拳师傅,听说他的步法像蛇行,出拳如吐信。"他松开衣领,鳞片在脖颈处泛出淡青色——那是雨林湿气触发的生物保护色,"冷兵器有冷兵器的路,徒手拳术有徒手拳术的魂,《失去的武林》要拍的,就是这些活着的魂。"

暮色中,他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肩上的托甲剑随着步伐轻晃,剑环与竹笠的流苏碰撞,发出细碎的清响。那不是异乡舞台上的掌声雷动,而是龙国土地上,传统武术与山川草木的私语——低沉,却绵长不息。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