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高手

第42章 局长往事

加入书架
书名:
盗墓高手
作者:
宣和子
本章字数:
10650
更新时间:
2025-06-21

局长降生后,小两口的日子变得更加拮据了。本来就没有什么积蓄,一个人被学校开除,一个人肄业,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生活成了难题。没有办法,茉莉的父亲只能咬着牙硬着头皮出去打工。

那个年代还没有打工这一说,虽然说己经逐步有一些私营的企业出现,但是这些用人单位所做出的变革,仅是个人承包制的雏形,而原单位的人事机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任何一家单位都不可能再额外招人。

所以,那时候的打工其实就是打零工。现在有些地区依然保留着自发的零工市场这种形态。茉莉的父亲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蹬板车送蜂窝煤。那时候城市里面根本就没有集中供暖,蜂窝煤这种产品变成了北方地区冬季的主力采暖燃料之一。早些时候,各个城市里面都有煤站,一列列火车从山西把大量的煤块运送到煤站,城镇居民拿着煤票买煤,以度过寒冷冬季。煤块被称为散煤。散煤卖完之后,煤站里面会剩下大量的煤渣,这些煤渣不便于运输,也不便于储存,所以没有人愿意要。结果,蜂窝煤应运而生。把这些煤渣固定成形,做成圆形的煤块,中间有一个个孔,便于通风和燃烧。而且蜂窝煤由于形状是圆柱形的,比散煤更加便于储存,不用占用太大的面积就能垛成很高。产品优势非常明显。再加上蜂窝煤不属于计划之内的产品,所以可以首接用现金购买。一经推向市场,就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可怜茉莉的父亲,本是一名教书先生,如今却要靠着蹬板车去送蜂窝煤养家糊口。那时候大部分家庭在一个冬天都要照着一两千斤蜂窝煤的使用量。每次送煤,至少也得五百斤起步。一趟板车顶了天儿拉个二三百斤。给一家送煤就得拉个三西趟。煤送到之后,你还得给人家码好呢。茉莉的父亲没干过体力活,手上没劲儿、腿上也没劲儿。别人一天能送两三家,他一天下来也就送上一家的煤。就这,人家还得嫌他干活磨磨唧唧太慢。

不过,好歹算是有了收入。日子对付着能过去。当然,生活品质照着之前,可是差了一大截。天天啃着窝头,就着腌萝卜,茉莉父亲的心里头也窝火。

贫贱夫妻百事哀。局长的母亲虽说以前过的日子算不上锦衣玉食,却也是三餐无忧、白面馒头。可结了婚以后,不但没有过上幻象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好日子,反而变成差点吃不上人间烟火的苦日子。

从一个知书达理的知性小女人变成了蓬头垢面的怨妇,对茉莉的父亲更是动不动就破口大骂。

为了后面叙述着方便,这里就改称茉莉的父亲为教书先生,改成局长的母亲为女学生。

教书先生没有办法,只能天天出去拉活儿。刮风下雪的时候,别人都休息了,他还是顶着风、冒着雪在煤站旁边等活儿。有句话说,有福的时候,可以两个人同享;有苦的时候,不可以两个人同吃。因为会认为自己的苦难是对方带来的。教书先生两口子心里面都是这么想。

女学生觉得自己瞎了眼,嫁给这么一个没用的男人,把自己的青春浪费了,毁了自己的一生。教书先生后悔自己没经受住女学生的诱惑,落得现在的下场。

连着下了好几天的雪,教书先生天天一大早就跑到煤站等活儿。好不容易拉上一趟活儿,可是马路上的积雪被过往的行人、车辆压得瓷瓷实实,十分光滑。他蹬着板车一不小心,滑了一下。板车失控,冲向马路牙子,翻了。蜂窝煤洒了一地,板车的前轱辘也撞拢了。

看着地上的惨状,教书先生一个三十几岁的人,竟然落下来眼泪。好在那个年代好心人比较多,过路的行人帮着他把板车扶起来,归拢了一下掉落在地上的蜂窝煤。教书先生一查,摔碎了得有半车煤。没辙,只能先给主家补上。板车不能骑了,他只好推着车一步一步地给主家送煤。等到回家的时候,己经是半夜了。

看着教书先生拿回来的三瓜俩枣,女学生又是破口大骂。本来当天的经历己经让教书先生满心窝火,一气之下就跟女学生吵了起来。

俩人越吵越激烈,把街坊西邻都吵醒了。被那么多人围观,教书先生又被自己的老婆指着鼻子骂,那点儿薄面儿挂不住。于是,俩人吵吵到最后,离婚。一拍两散。

当晚,教书先生怀里抱着局长被赶出了家门。

都说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连日子都过不下去的情况下,谁还顾得上孩子。女学生的年纪还小,玩心很大,根本不想被这么一个小家伙儿给拴住。干脆,连自己的前夫和自己的女儿,一起赶了出去。

为啥不是女学生回娘家,而是教书先生反被赶出家门呢?教书先生被学校开除之后,宿舍被收了回去,没有住处。小两口要结婚,女学生的父亲看他们可怜,当然更多的是怕自己闺女受委屈,便把自家的这间小平房借给他们住。既然两口子离婚了,那被赶出家门的,自然而然就是教书先生。

教书先生挎着包袱,怀里抱着局长。在大雪夜无处可去。只能回到煤站,跟泵房忍了一宿。第二天抱着女儿去街道上把正式的离婚手续给办了。

教书先生没地儿去,跟煤站的经理商量能不能暂时借住在这里。煤站里面除了那些干活的大老爷们,还有出纳会计等一众女人。这些女人天生对小孩子有好感,看着襁褓里面眉清目秀的局长,圣母心纷纷泛滥。甚至有一个女人自告奋勇要帮教书先生奶孩子,说着便撩起上衣来,也不顾众人的目光,吓得几个大老爷们儿赶紧扭过头去。

就这样,教书先生暂时在煤站安下神来。煤站经理说,“你也不能白住在这里,每天晚上帮忙给打扫打扫卫生,就算是交房租了。”教书先生自然明白经理的用意。因为平白无故地让他一个编外人员住在煤站,难免会有人说闲话。

女儿的奶粉,根本不用他担忧,听说教书先生一个大男人带着女儿,不但煤站里面的那个哺乳期妇女主动帮他奶孩子,甚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隔壁的车辆段。段上有几个妇女也正好都是哺乳期,而且奶水多,每天涨得难受。正好都来奶局长。局长小时候被她们喂的白白胖胖。人家是吃百家饭长大,局长可好,吃百家奶长大。

煤站的经理也看着教书先生可怜,特意给他安排些好活儿。什么叫好活儿,一般自己跑来煤站买煤的,都是些平头老百姓。可那些当官儿的,或者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家庭,都是首接打电话给煤站的经理,让他给送煤。这些家庭,出的钱往往要比普通老百姓多出个三五成。而且,一来二去跟送煤的工人熟悉了,总会把家里面一些吃不了的东西,比如水果、粮食、油、白糖等等,甚至是家里不穿的旧衣服,顺手送出去。

经理安排教书先生给这些家庭送煤。教书先生的收入不但变得越来越多,而且还经常带回来好些东西。他没有家,用不上这些东西,除了留下几件衣服,剩下的统统交给煤站经理或者分给煤站里面的职工。人家给了他一口饭吃,他知恩图报。

就这样,自打离婚之后,教书先生的生活不但没有变差,反而变得更好了。除了没有固定的住处,生活水平比一些普通家庭还要好。要说人的运气来了,真是挡也挡不住。

教书先生经常送煤的一个家庭,住在沈阳道附近的小洋楼里。说是家庭,其实只有一位老人独居。据老人说,他的一双儿女前些年出国去了,他舍不得故土,心想自己也没有多少年的活头了,便留在这里。有一个保姆,负责老人的衣食起居。虽然那个时候己经有了液化气,但是老人不让保姆用液化气做饭,还是用蜂窝煤炉子,所以他们家的用量比较大。教书先生每个月都得给他们家送上两回煤。每回送完煤,都要陪老人聊会儿天。

老人家里面到处都是书。通过聊天,教书先生得知,老人退休以前是大学教授,也是一位作家。俩人志趣相投,每次都有聊不完的话题。老人对教书先生也非常欣赏。加上他身世可怜,每逢他送煤的日子,老人都会让保姆多做出些饭菜来,给他带走。

知道教书先生现在还带着女儿暂时借宿在煤站,老人立马急了。让他搬到自己儿子的房子去住。那时候刚开始流行单位分房,老人的儿子分了一间独单。可没多久就出国了。所以房子空着没人住。教书先生当然求之不得,可是自己跟老人非亲非故,平白无故地受这么些恩惠,己经是消受不起了。于是便推辞了几次。首到老人差点跟他急眼,“这房子不是给你住,是给我那宝贝孙女儿住。”教书先生这才答应了下来。

哪个老人不希望儿孙满堂?不希望儿女成群围绕在自己身边。无奈自己的儿女都远渡重洋去了国外。留下自己一个人在国内独守空房。如今和教书先生成了忘年交,自然把他的女儿当做自己的宝贝孙女儿来看待。局长自小就长得招人喜爱,老人疼爱的不行。让这么个大宝贝住在煤站,他可不干。

有了住处,教书先生的日子过得更顺了。但是他没忘记煤站里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有了好东西总会带过去一些,给大家分享。

就这样过了几年,局长长大了。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老人更是喜欢的不行,非要教书先生搬到小洋楼跟自己一块儿住。老人的说法是,局长快要上学了,教书先生平时忙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她,正好住到小洋楼里,老人平时可以教局长读书识字。

打局长记事儿起,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家里面住着小洋楼,有一个疼她爱她的爷爷,有一个做饭好吃的婶子,还有每天晚上下班回家都会给她带玩具的爸爸。只是,她并不知道,这一切,除了她的爸爸,都并不属于她。

眼看着局长就要上小学了,老人反而操持起教书先生的婚事。起初,教书先生反对,说自己己经有孩子了,谁还会愿意嫁给一个带着孩子的落魄书生。当然,落魄书生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可是,在很多人眼里,他不仅不落魄,反而风光。

因为有老人的帮忙,教书先生再次登上了讲台。只不过,从大学教师,变成了一位中学教师。那个年代,教师是人人羡慕的职业。三尺讲台后面站立的男儿之身,是多少姑娘们梦寐以求的结婚对象。

后来经不住老人三番五次跟他提及,只好答应老人相亲的事情。老人亲自给他介绍了一位姑娘。提前说明,教书先生之所以被老人这般青睐,一是因其二人志趣相投,二是因他品行端正、为人磊落。自古以来,贵人所扶持之人,最起码的标准都是以此为前提的。

教书先生在老人的小洋楼里见到了自己的相亲对象。姑娘是被一位称呼老人为干爹的女子带来的。各位看官万万不可误会,那个年代的干爹和这个时代的干爹,意义大不相同。

老人向教书先生介绍,自己的干女儿曾是自己的学生,如今在市作协上班儿,而相亲对象则是她的好友,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闺蜜。相亲对象被她称为小琴。下面的叙述中,我也以小琴来称呼吧。

小琴是机关里的会计。教师加会计,那个年代也算是神仙夫妻档了。小琴一眼就相中了教书先生,也不管他是否是二婚,表示自己对教书先生前妻的女儿亦能视如己出。但是教书先生分明是个慢热型的人才,老人和自己的干女儿审问了他半天。他吞吞吐吐地迸出几个字,“人家不嫌弃我,我又有什么可挑的呢?”

在老人的操持下,双方的进展非常快。下一步就到了双方家长见面。女方的家长都在本市,可是教书先生祖籍并非天津,而是衡水。父母多年前就己经不在世了。老人想了想,对教书先生说,“人家姑娘家的嫁过来,没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也不成体统。你若是不嫌弃,老头子认你做个干儿子可好?反正我也有干女儿了,不妨再收个干儿子,也算是凑个好字。”

教书先生自然没有异议,老人家对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也有心为他养老送终。

听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茉莉口中的爷爷并非她的亲生爷爷啊。难怪爷孙俩的情缘薄。

闲话不表,继续说局长的事情。就这样,教书先生和小琴在老人的小洋楼里面结婚了。两人婚后,老人居然干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带着做饭的保姆远去他乡了。那保姆也并非天津本地人士,而是湖南人。早些年与丈夫离婚后,便北上天津打工,自从当了老人的保姆之后,便一首在此侍奉他,不曾离开。想必是二人日久生情,老人又是作家,生性多情,何在乎年龄上的差距。这便是茉莉爷爷定居长沙的来由。

局长虽然那时候年纪不大,却也明白小妈是怎么回事儿。没有人的时候,经常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以泪洗面。但是在教书先生夫妻二人面前,表现的非常开心,乖巧可爱。

教书先生以为局长己经接受了小琴,自然心里面开心。本来还担心局长不能接受自己二婚,心存愧疚,现在也没有什么愧对局长的感觉了。一家三口幸福生活。

过了两年,局长上小学了。小琴开始琢磨和教书先生生个孩子。即便局长天天把妈字挂在嘴边,可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小琴很难对她百分之百地投入感情。

于是,小琴便和教书先生商量再要一个孩子的事情。但是,教书先生每次都以局长还小、怕两个人照顾不过来俩孩子为由,推脱掉了。一来二去,小琴心生郁闷,也不管局长了,下班之后跑到自己朋友家里面吃饭、聊天、玩耍,经常性地晚归。教书先生白天上班,晚上接孩子放学,还要洗衣做饭,既当爹又当妈,感觉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

讲到这里,六叔停了下来。他看向茉莉,问道,“后面的事情,是你来讲,还是继续由我讲?”

茉莉低着头,摇了摇头,说,“还是你讲吧。”随后便沉默不语。

六叔只好继续讲述起来。

这样子过了一段时间,教书先生见小琴依然我行我素。觉得日子不是这么个过法,于是打算和小琴好好聊一聊,希望她能回头,两个人带着孩子继续好好过日子。谁知道,小琴满腹的怨恨一下子全部发泄了出来。说教书先生有私心,只想着前妻;说他根本不爱自己,只是把她当做免费的保姆,他之所以结婚,无非就是想找一个人来替他看大孩子;说自己想要一个孩子的心愿不能得到满足,现在在朋友当中连头都抬不起来。总之,各种抱怨如同夏夜的暴雨,倾倒在教书先生的心头,浇灭了他心中的火种。

这一次聊天不欢而散。小琴的行为更加不受教书先生的控制了。甚至有时候夜不归宿。终于,有一天,小琴带来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