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大小姐:就你是那个谁吧?

第51章 考古

加入书架
书名:
末世大小姐:就你是那个谁吧?
作者:
梁三十
本章字数:
4578
更新时间:
2025-04-19

第二天,一个震惊全国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登上了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的头版头条,短视频软件里也到处都是这个消息。

国家重点工程、投资上百亿的科学城项目停工了,原因是项目工地上挖出了龙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汗墓,即成吉思汗陵。

根据历史记载,成吉思汗是在伐讨西夏的途中染病去世的,他去世前严令将自己秘密安葬,不起坟冢,不立墓碑,将表面踏平。《元史》记载元诸帝均葬于漠北 “起辇谷”,但具置不明,有多种说法,如克鲁伦河与土拉河之间的山谷等,但至今未找到。

还有一种说法,将蒙古皇族的秘葬习俗蒙上了一层面纱,就是说皇族死后埋到地下,上方无封土、坟头,填平后用马匹踩踏,还会当着母驼的面在陵墓前宰杀掉小骆驼,通过母骆驼指引找到皇陵。随着时间推移,母骆驼死去,加上没有标志,陵墓都无法找到了,所以至今考古专家还没有发现任何一座元朝帝王陵墓。

按照历史记载和蒙古族的习俗,陵墓的地点无论如何也不会在地处中原的秦城,但是现实比小说还要魔幻。

根据考古学家,京城大学教授、科学院院士黄一鸣的考证,他认为科学城项目下面埋藏的就是对历史有重大改变的那位皇帝的陵寝。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工地只零星挖出了一些随葬品,什么风格的都有、但是龙国历史悠悠数千年,又有数千年的丧葬文化,习惯于将死者生前的物品放入陵墓的习惯,挖出点儿古人的随葬品不足为奇。

但是,随着工程的进行,工地上挖出了明显带有西亚和蒙古文化特征的金银器,甚至还有印巴风情以及欧洲风格的随葬品的时候,考古专家们坐不住了。

一个古代富豪或者贵族,随葬品一定是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的。

旧石器时代晚期己有一定埋葬方式,新石器时代出现单身葬、合葬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流行 “二次葬”,大汶口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多为成年男女合葬,随葬品以陶器皿、石制和骨制工具为主。

夏商西周时期等级森严,墓葬中存在严格阶级和等级差别,商王陵墓有 “亚字形墓”,诸侯、贵族有 “中字形墓”“甲字形墓”,平民墓则无墓道且规模小。那个时期棺椁制度有严格等级,如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并且有残忍的人牲殉葬制度,随葬品以青铜礼器为主。

秦汉时期墓葬变得规模宏大,秦始皇陵是典型代表,其封土为 “方上” 形式,陵墓内有大量兵马俑等随葬品,汉代帝王陵墓的坟头也多采用方上形式。木椁玄宫发展为黄肠题凑,就是用用大量柏木椽叠垒成宏大的棺椁外层,随葬品明器增多,有很多专为随葬而作的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

唐宋时期的墓葬规模大幅度扩大,从散墓逐渐过渡到大型墓群,通道、墓室、石棺等构造均趋完善,墓室内的壁画开始流行,内容丰富,包括人物、山水、花鸟、建筑等,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随葬品变得丰富,陶俑、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等。这个时期的墓葬也是盗墓贼最爱之一。

元代墓葬逐渐采用石构建,墓穴呈现出 “封闭、雕琢、豪华、复杂” 等特点,但是由于出土的元代墓葬还没有出现过帝王级的,所以人们了解的元代墓葬只是贵族和平民的。

元代皇家墓葬遵循的完全是另一套规则。

这个工地上发掘出的文物东西方的都有,这让考古学家们不禁想到了一种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非常小,或者说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那就是,这个陵墓属于成吉思汗。

几百年前,蒙古的铁骑横扫半个地球,他们在欧洲打到了多瑙河畔,如果不是成吉思汗病死,这个世界的历史就会走向另一个方向。

只有他的陵墓,才有可能同时出现东方和西方的文物。

随着工程的推进,工地上挖出了一块巨大的石碑,是用蒙古文字书写的,经过专家翻译,可辨认出的文字显示,上面成吉思汗的生平。

考古学界轰动,国家文物部门一大帮专家跑到工地,围观这块重达百吨的巨大石碑。白发苍苍的黄老院士跑到相关部门,陈述这个发现的重要性,要求工地马上停工。

尽管这个工地上之前只出现了零星几件随葬品,并没有像其他帝王陵墓一样出现了明显的证据,但是黄院士认为石碑很说明问题,应该马上进行抢救性发掘。

但是,由于谁也不知道蒙古皇族的陵墓是什么规制,也就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这是成吉思汗墓,相关部门并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工地施工照常进行。

哪知道打脸来的很快,第二天坚持留在工地上黄一鸣院士带领着一大帮的学生,发掘出成吉思汗骑马雕像的一部分。

他和他的学生们为了保护文物,奋不顾身的用身体挡住了前来施工的推土机,这一幕被人拍了下来,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记者马上入场采访,摄像机前黄老爷子一身是土,对着镜头痛心疾首。

“我以这么多年的学术成就作保证,这里就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这一点。我不知道为什么施工还要继续进行,如果成吉思汗墓被你们的野蛮施工所破坏,那你们就是历史的罪人!你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犯罪!”

老头儿声嘶力竭,挥舞拳头的形象瞬间传遍了互联网,这件事引起了省里乃至全国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项目工程被迫停了下来等待文物部门的进一步研究商讨。

次日,全国各大高校的考古专业的数百人专家和学者队伍入驻了工地,开始对石碑和雕像进行评估,并在周边进行抢救性发掘。

这个考古发掘可是不是开着钩机一大铲子就下去了,别说这种大型设备,就连铁锹都不能用,考古工作者一般使用的都是比汤勺大不了多少的小铲,生怕大一点儿的工具会损坏到文物。

有些重要的考古现场,工作人员使用的更是小刷子之类的工具。有句话说的好,叫做兵马俑的考古永远也不会结束。

原因就是工作人员为了保护未出土的文物,非常小心地使用工具,所以导致进展非常缓慢,被人戏称为永远也不会结束的考古发掘。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